籍贯结构,山东省独占鳌头
解放军第一次实行军衔制期间,“将军省”“将军县”出现在江西、湖北、安徽、河南等省。第二次实行军衔制后,最高军衔上将的籍贯(简历中有祖籍与生长地者,按祖籍计算),分布在21个省市,其中独占鳌头的是山东省,计有35名,约占全部上将的23.6%,接近1/4。其余113名上将籍贯的分布
情况是:
河南省,16名;河北省,15名;辽宁省,13名;
江苏省,13名;安徽省,8名;湖北省,8名;
湖南省,7名;陕西省,6名;山西省,5名;
吉林省,4名;四川省,4名;江西省,3名;
上海市,2名;云南省,2名;黑龙江省,2名;
重庆市,1名;贵州省,1名;浙江省,1名;
广东省,1名;福建省,1名。
全国出现两名以上上将的县(县级市)
共10个,它们是:
山东省招远市4名:迟浩田、王瑞林、刘顺尧、隋明太;
山东省荣成市3名:李耀文、王茂润、姜福堂;
山东省滕州市3名:李景、李继耐、刘书田;
山东省文登市2名:孙忠同、迟万春;
山东省胶州市2名:张连忠、张文台;
山东省临朐县2名:石云生、许其亮;
河南省林州市2名:曹双明、李乾元;
山西省原平市2名:傅全有、张工;
吉林省永吉县2名:赵南起、陶伯钧;
辽宁省瓦房店市2名:于永波、谷善庆。
年龄结构,平均62.6岁
148名新上将授(晋) 衔时的年龄分布,总的趋势是首批年龄偏大,往后逐渐有所降低,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区段。
第1批17人,平均年龄69.18岁。其中70岁以上的10人,占了58.8%,最大的洪学智75岁;60岁至69岁的6人;59岁的1人(迟浩田)。
之后,各批晋升上将者,除第3批中有一人因特殊情况71岁晋升外,其余130人晋升上将时的年龄,都没有超过65岁。第2至第4批29人,平均年龄63.69岁。其中第2批6人,平均63.67岁;第3批19人,平均63.79岁;第4批4人,平均63.25岁。第5批10人,平均年龄62.3岁。其中年龄最小的60岁,最大的64岁。
第6批至第20批92人,平均年龄61.1岁。其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的56岁(徐才厚);60岁以上的75人,59岁以下的17人,分别占81.5%和18.5%。
开始几批上将年龄偏高,有一定原因,笔者分析认为主要有两个:
一是,解放军重新实行军衔制时,全军高级将领的年龄普遍偏高。解放军总政治部1984年颁发的《关于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七年规划》,对“大军区、军兵种、科工委领导班子”年龄结构提出的规划是,“前两年(到1985年底以前),要增加60岁以下的同志;后五年(到1990年底以前),军政一把手,一般不超过65岁,班子中60岁左右、55岁左右和50岁左右的干部要各占一定比例”。说明当时这些大单位的领导班子中,还缺乏“60岁以下的同志”。当时,解放军总参谋长杨得志已经74岁,1987年76岁时卸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已经70岁,1987年73岁时卸任。1988年授衔时,由于历史的原因,在中央军事委员会和某些大单位中,适当保留若干名70岁以上身体强健的将领,是干部新老交替的需要,它有利于搞好传、帮、带,更好地传承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1992年10月,张震已经78岁,邓小平当面指示他“还可以干一届”,以便“协助江泽民同志,用3年左右的时间,把我军各级领导班子调整好、建设好,保证各级领导权掌握在忠于党的路线的同志手中”。于是,张震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担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83岁时卸任。
二是,从中将中选升上将的工作似乎开始得晚了一点。1988年首批上将军衔授予以后,到1993年才开始从中将中选升上将,时间相隔了5年。从表面上看,这是造成1993年和1994年两批晋升上将者,平均年龄达到近64岁的重要原因。军衔晋升制度不健全,晋升时机不适时,就会影响其生机与活力。解放军1955年至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期间,所授1057名将官(包括1955年9月以后补授的19名少将、中将、上将) 中,没有一名获得过晋升,形成一潭死水。第一次军衔制度生命的终结,除了当时党的“左”的指导思想是主要原因以外,军衔制度本身更新机制不健全,致使其失去生机与活力,对军队建设起不到积极作用,影响了衔级制度生命的延续,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衰亡,也是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