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用影像记录湖南-长沙民国旧影
本报讯(记者 周和平 实习生 曾争)长沙国际化大都市气息日新月异。你可知道晚清或民国时期长沙城是怎么样的面貌?昨日,随着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外国人笔下的长沙》一书出版亮相,这本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湘涛作序的书,首次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晚清和民国时期数十名外国人笔下的长沙一一呈现。
笔下的城区 中国最好的城市之一
《外国人笔下的长沙》分考察报告、历史传真和世相长篇三章,收录了30多名外国人笔下的长沙译文。威廉·埃德加·盖洛是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1911年前曾4次到中国长途旅行,在他的《中国十八省府》力作中,就留下了比较详细的长沙印象。
“长沙看起来是中国最好的城市之一,这儿没有常见的窄胡同里气味扑鼻、灯光暗淡的景象。房屋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居民机警健康,精神抖擞。从苦力到哲学家,各个阶层都自尊自爱;只要不染上鸦片和威士忌的外国恶习,长沙人民将是大清帝国的一支中坚力量。”在《中国十八省府》之长沙报告中,盖洛用笔写出了自己的“长沙印象”。盖洛写道:现在,长沙城墙在面河的一面和东面共约十里长,南北两面约5里长。两个北城门中,只有西边的那个城门是开的;在面河的西城门中,有3个门开放,一个关闭;南面只有一个城门;东面两个城门。
笔下的劫难 文夕大火毁掉了70%长沙城
日本侵略军进入湖南,1938年11月12日,一场全城大火使数千年的长沙古城毁于一旦。这便是震惊中外的文夕大火。《外国人笔下的长沙》书中,英国人赖朴吾写的《抗日战争期间长沙青年会的活动》就写到了长沙的文夕大火惨状:它发生在11月12日,是在当时长沙沦陷似乎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中国人把它作为焦土抗战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引发的。大火烧掉了长沙城的70%。它的那些在全国来说都够得上富丽堂皇的建筑,全市最宽敞的礼堂,省里最好的体育馆,一幢有80间房的两层楼的宿舍,在大火之后,都只剩下残垣断壁,经济损失达25万美元。
“但是,青年会的全体职工无暇为损失了财产而痛心。随着中国人顽强抵抗,赶走日军的形势日趋明朗,他们又重新回到了赈灾工作的岗位上。……当时主要问题是如何安抚火后的灾民。于是,一个能够容纳5000多人的临时收容所建了起来,而城的另一边,则设立了一个能每天供应4500人米粥的施粥场。”长沙人奋起救灾的热情流淌于赖朴吾笔端。
笔下的市井 猪旅馆让人宾至如归
历史上的长沙曾让不少亲历的外国人为之震撼,同时市井状态和百姓生活的细微也让不少外国人充满了好奇感,曾经担任雅礼护校校长的美国人何爱德就是其中的一位。何爱德于1936年至1939年在长沙工作、生活了3年,对中国文化充满了敬畏。在她的回忆录《出处之道》中,对民国时期的长沙市井生活有着详细记录。
“长沙最奇怪的习俗是肉猪旅馆。在沿江边的二三条路上,在某些建筑门口的上方,可以看到一些很出彩的招牌。在这些让人宾至如归的旅馆里,我注意到有‘永安猪旅馆’、‘永乐猪旅馆’、‘久悦天猪旅馆’。”字里行间,洋溢着何爱德对长沙表现出的兴奋与好奇感。
何爱德写到:农民把猪送到城市里卖掉,他们通常是下午晚些时候抵达。肉猪是早晨卖出,因此必须安全无恙地把猪保持到第二天。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猪旅馆的原因。肉猪不断进食,直到第二天早上被宰掉。让人惊奇的是,这些旅馆被保养得很好,同时还有水泥地板。这些地板比肉猪卖主居住的土地农房更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