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销声匿迹”了3个月后,从去年12月至今,新型禽流感病毒H7N9又开始活跃。截止2月10日,全国已有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安徽等10个省份发生疫情,总计确诊感染病例185例,死亡34人。目前H7N9疫情仍在进一步发展,中国疾控中心统计显示,确诊病例每天都以5~7例的规模增长。H7N9禽流感疫情为何突然集中暴发?带着百姓关心的问题,《生命时报》记者请北京市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重大传染病专家委员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崔小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刘又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曾光教授以及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一科主任陈志海进行解答。
1.目前我国H7N9禽流感发病情况如何?
崔小波:按照疾病流行强度(由低向高排序:散发、流行、暴发、大流行)划分,目前我国H7N9禽流感还属最低级别,即散发状态,发病形势呈点状。就现在来看,还未出现人传人的迹象。因为要实现人际传播,一是要出现人际传播的基因突变,二是要出现群体病例,目前都没有达到。
2.这次H7N9禽流感疫情为何集中出现,并带有明显的地域性?
曾光:目前H7N9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地区,如浙江、上海、广东等省份,这可能与气候变化、禽类运输有关,也不排除因野禽感染的可能性。
刘又宁:这与南方人的饮食习惯也有一定关系。相对来讲,南方人更爱吃新鲜禽类,活禽宰杀的情况更普遍,暴露风险更高。
3.从病毒种类上来说,H7N9和以前的禽流感病毒有什么区别?
崔小波:流感的H7病毒通常是一组在鸟类中传播的流感病毒,H7N9属于H7病毒大类下的一个亚群,之前发现过H7病毒,如H7N2、H7N3感染人类的报告,但过去并未发现人感染H7N9的报告,这种跨越类别的传播才让这种新发病毒带有神秘感。流感病毒实时变化,每年都有不同的亚型毒株流行,这也是自然生态发展变化过程。千百年来人类经历过无数新型病毒的挑战,才建立了今天人群的免疫屏障。
陈志海:H7N9属于低致病性禽流感,相对于H5N1、H7N7高致病性禽流感,它温和很多,对禽类来说致死率并不高,但人感染后,发病症状会相对严重。
4.H7N9禽流感的症状是什么?
陈志海:患者发病初期表现为发热、咳嗽,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也可以出现流涕、咽痛等。部分患者肺部病变较重或病情发展迅速时,会出现胸闷和呼吸困难等症状。呼吸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即可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在疾病初期即有胸闷、气短以及呼吸困难,并会迅速发展为严重缺氧状态和呼吸衰竭。
5.从发病和死亡病例来看,这次禽流感发病症状很严重,致死率也非常高,为什么?
陈志海:由于H7N9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患者往往按照普通流感治,危险的是,这样做不仅没有效果,病情还会迅速加重,患者在5至9天后高热不退,伴随肺部炎症,随后可能会突然出现呼吸衰竭等。如果患者在有效时间内得不到救治,容易导致死亡。因此,一旦出现流感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告诉医生是否有禽类接触史。
6.如何减少感染风险?
陈志海:在2009年全球流行的H1N1甲流中,感染者多为青壮年,而这次H7N9禽流感的感染者多为老年人,并非因为这些病毒的侵犯对象有特定人群,而取决于人们接触病毒的几率。H7N9禽流感病毒主要来源于禽类,老人相对接触得多,感染几率就大。
崔小波:不要直接接触活禽,在报告的病例中,有80%以上的患者都有明确的活禽市场接触史。一旦接触活禽,应用肥皂彻底洗手。禽鸟及鸡蛋应彻底煮熟;案板要生熟分开;要养成用肥皂洗手的习惯。
7.感染后如何减少重症或死亡发生?
陈志海:如果出现类流感症状,又具备以下两个因素之一,一是高危因素,比如老人、孩子、孕妇、有基础病。二是预警因素,比如39度以上高烧不退,出现呼吸道、消化道症状,不用等到确诊,就要进行抗病毒治疗,48小时之内(36小时更好)治疗,能有效降低致死率。出现流感症状的要注意休息,千万不要硬撑着工作。
8.目前有针对H7N9的疫苗吗?
2月7日,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发布消息称,他们的课题组已成功研制出针对病毒H7N9的基因疫苗,该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申报阶段。
9.买新鲜宰杀的禽类有风险吗?
曾光:H7N9禽流感病毒对外界抵抗力不强,对高温很敏感,在100℃环境下,2分钟就会被消灭。但如果直接接触宰杀后的生鲜活禽,会有一定风险。不买、不接触、不屠宰活禽是安全的。
10.生活中我们该怎么预防?
刘又宁:在不接触活禽的前提下,要做到勤洗手、均衡饮食、规律睡眠、室内多通风、少去人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