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詹纯新
“人家都说,我对建机院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詹纯新。” 原长沙建机院老院长陈润余向记者回忆起中联重科的创业史时,有几分“得意”地说。
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建机院一路走来,磕磕绊绊,却仍没能走出一条产业化的好路子。“那几年,人心涣散,有门路的都自谋出路去了。”陈润余说。
1992年,当时分管科研的副院长因身体原因提出辞职。
陈润余顶住压力,将院研究室主任詹纯新提上了副院长的岗位,分管科研。
陈润余当然有其理由。在他看来,詹纯新有一股子钻研精神,当专业组长时,就与浙江一家民营企业搞出了一个减速机的专利;与外面企业搞工业联合体时,敢于跟长春汽车厂这样的大企业合作。“当时就是看中他有志气、有才气、有虎气。”陈润余说。
詹纯新上任时,正是建机院市场化之路走得不顺之时。建机院老是眼睛向上,想办法跑北京,到各个部门去要科研经费,要科研项目。“那时候,就是跑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但人家根本就不理你,有时连门都不让进。”陈润余带着詹纯新跑了几趟,却没有任何结果。
多次碰壁后,詹纯新不干了,对陈润余说:“要跑你去跑,我看我们还是要集中精力自己搞产业。”
陈润余不是没有顾虑:不成功的先例摆在这,风险太大。
但詹纯新认为,以前不成功,是因为力量分散;如果把全院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就一定能成功。
陈润余看詹纯新态度坚决,就决定放手让他来试一试;但有一条,院里没有资金,要办公司,只能去借。“我对詹纯新说,钱我可以出面来借,但要你来还。”回忆起当时的那些细节,近80高龄的陈润余仍是记忆犹新。
陈润余当然有自己的考虑:“只有这样才能让他背水一战;开弓没有回头箭,他才能放手去搏。”
听说院里要办公司,而且还是副院长牵头,建机院就炸开了锅,反对声一片。有冷嘲热讽,说詹纯新不务正业的;有等着看热闹的;甚至还有人告状告到了建设部。陈润余顶住了各种压力,竭尽所能为詹纯新创造条件。1992年9月28日,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作为汽车起重机专家,詹纯新本是搞汽车吊的,但他却选中了混凝土输送泵作为中联的第一个产品。当时,建机院负责研究混凝土输送泵的第二研究室全 体抵制,室主任甚至与院长拍桌子。“院里开会研究,一直开到凌晨两点,才把他们说服。”陈润余说到这,把手一挥,露出了孩子般胜利的笑容。
事实证明,詹纯新选混凝土泵作为建机院产业化的首个产品,是个明智的选择。此时,中国大地正掀起建设高潮,而市场上的混凝土泵95%是国外产品。1993年,当中联的混凝土泵出来后,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从此,中联沿着产业化的道路昂首向前;路,越走越宽。
变革,中联重科永恒主题
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
创新与变革对于中联重科来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中联重科2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变革中不断挣脱各种枷锁束缚,一步步艰难而又坚定地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发展史。
从一家靠国家科研经费生存的科研院所,成长为全球同行排名第六的跨国公司,中联重科走出了科技产业化的成功路子;从事业单位到企业,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工程师思维到市场主体思维,中联重科走出的每一步,都显示出变革的勇气和智慧。
在这个大变局的时代,企业没有地方可以躲藏享受,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可以持续永恒。面对产能过剩的行业现状,中联重科还将主动变革,积极调整经 营策略,转变增长方式,由以追求规模增长为核心,调整为以追求经营质量为核心,推进以“有质量增长”为主导的大变革,开启又一个黄金十年。(记者 唐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