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长沙辖内财税收入逾千亿 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

来源:长沙晚报 2012-04-24 09:56:07

    据长沙晚报报道近些年来,长沙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和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紧紧围绕“又好又快、率先发展”的目标,始终坚持科学依法治税理财,着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现了财税收入又好又快增长。去年,全市辖内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双双突破千亿元大关,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突破。呈现四个显著特点:一是总量大。去年,全市辖内财政总收入达1351亿元,辖内一般预算收入达1101亿元,居中部省会城市第2位。二是增长快。去年,全市辖内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29.8%,地方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34.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35.5%,增幅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三是结构优。去年,全市二产业提供税收增长23.6%,三产业提供的地方税收增长27.7%,二、三产业提供税收比重进一步扩大,其中工业经济对财政贡献率超过六成,成为财税的第一大来源。四是质量高。去年,全市辖内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9.6%,三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市税收收入占辖内一般预算收入的92.5%,三年提高5.2个百分点;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四大主体税种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80.9%,增长27.6个百分点,拉动辖内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3.5个百分点。

    财税收入是一个地区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长沙市财税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是这些年长沙又好又快发展的集中体现,也是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生动反映。认真总结长沙财税收入快速增长和财税工作科学发展的深层原因、根本动力和经验做法,不仅对于做好财税以及经济工作本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更加自觉地坚持和推动科学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夯实财税增收的基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矢志省内率先、中部领先、全国争先,加大项目建设和投资力度,突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扶持财税贡献大、潜力大的重点产业和企业;突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力推进城市地铁、过江通道、湘江枢纽、五大片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动了全市经济又好又快、率先发展。长沙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大中城市排名从2005年的第25位跃升到2010年的第9位,五年上升16位,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县均进入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为财税收入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经济与财税收入持续快速协调增长。从总量看,2005年-2011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从1519.9亿元增加到5619.3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排名由第12位跃升到第7位;长沙辖内一般预算收入由252亿元增加到1101亿元。从增速看,2005年-2011年,长沙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2%;长沙辖内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4%。    从比重看,2005年-2011年,长沙经济总量在全省的占比由23%提高到29%,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占比由 63% 提高到 68%,长沙经济总量、规模工业、社会投资达到或接近全省的三分之一;长沙辖内税收接近全省的二分之一。

    二、坚持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着力提高财税质量和效益。坚持加快发展与加快转变并重,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发展走上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财税收入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并重,全市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30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7108亿元,年均增长33%,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5年的7.4∶43.1∶49.5优化调整为2011年的4.3∶56.1∶39.6,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园区规模工业产值由2005年的484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862亿元,增长近7倍。大力实施“百亿企业、千亿集群”工程,推进十大产业项目建设,工程机械、烟草食品、新型材料跻身千亿产业,长沙成为全国知名的工程机械之都和汽车工业新的一极。大力促进低端产业向高端产业提升,产品竞争向品牌竞争提升,长沙制造向长沙创造提升,去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达725家,比2005年新增603家,占全省一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20.4亿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224.2亿元,文化产业总产值达1180亿元。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支柱产业的持续壮大,成为长沙市财税快速增长的重要源泉。2011年全市工程机械、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重点行业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率达90.8%,第三产业税收达382.3亿元,占辖内一般预算收入的34.7%。

    三、坚持以财税管理为重点,着力提高兴税理财能力。坚持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加大财税征管力度,降低财税征管成本,提高财税管理科学化水平。一是加强财税征收管理。市财政部门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开展财税征管预测分析,加强征管部门工作协调,确保各项收入依法征收和及时入库。市国税部门积极构建“四位一体”大征管格局,去年入库国税收入632.5亿元。市地税部门积极探索“政府主导、税务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综合治税新模式,建立分类管理、税源巡查、纳税评估的征收管理体系。市国土部门严格土地管理和供应,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实行土地出让网上招拍挂,去年土地出让收入增长61.8%。二是优化财政预算管理。健全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采购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财政预算框架,综合财政预算体系逐步形成。三是创新政府投资管理。成立市政府投资管理局和投资审计局,构建从项目立项、预算控制、招投标管理到投资审计的全过程监管链条,全面推行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双控管理”,对未招投标、未实行政府采购和超概算、超合同进度比例支付的资金一律拒付,累计拒付资金20.5亿元。四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和经济实体进行清查整改,实行统一管理,收缴资产收入1.4亿元。五是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定实施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基金目标责任制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规范运行。开展财政专户清理整顿、“小金库”等专项治理,严格控制非税收入减免。

    四、坚持以优化环境为抓手,着力培植壮大财税主体。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大力优化财税征收和企业发展环境,培植壮大财税主体,努力构建和谐财税。一是大力优化园区发展环境。充分发挥融资、担保、贴息等支持功能,在土地收储、基础建设、配套设施、扩模升级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园区发展后劲。国家级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级长沙经济开发区成为千亿园区,去年两个园区财税收入分别突破50亿元和70亿元。宁乡、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分别于2010年、2012年获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二是大力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深入开展“两帮两促”活动,为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解决实际困难,形成了一批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税收贡献多的骨干企业。湖南中烟、三一重工、中联重科、湖南移动等4家企业纳税10亿元以上,长沙烟草、湖南电力、长沙银行、国开行湖南分行等4家企业纳税5亿元以上,广汽长丰等43家企业纳税1亿元以上。三是大力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推进创业富民,着力打造创业之都,出台专门文件,着力从政策、税收、资金等方面,支持和鼓励全民创业。近五年,全市累计新增各类企业8300余家,个体工商户32万余户,与2005年相比翻了一番;千人创办企业数为12.6家,与2005年相比增加5.3家。四是着力加强融资服务。通过举办“银企对接”活动、落实贴息奖励政策、预借上市前期费用等措施,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扶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累计帮助近千户中小企业新增贷款300余亿元。成立城投、水投、信投、轨道、先导等五大平台公司,加大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直接融资力度,吸引政府产业扶持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等,有效解决启动资金问题;对片区开发、棚户改造、安居工程等民生项目,多渠道适当配置资本金,平台公司安排建设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五、坚持以服务改革发展为目标,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精打细算,花好财政的每一分钱,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税杠杆在推动科学发展、调节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促进产业发展。市财政每年安排服务经济发展专项资金85亿元以上,重点用于项目建设、产业升级、企业转型、节能减排、创业富民、人才引进、科技补助等,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十一五”期间,全市投入工业发展资金13亿元,有力地支持了工业经济发展;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全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加快高新区、青竹湖、岳麓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建设,全市服务外包企业达800余家,去年实现产值300亿元;投入旅游产业发展资金2.2亿元,支持文化旅游以及新兴业态发展,去年长沙旅游总收入在中部省会城市居第2位。二是促进改革攻坚。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财政投入,引导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自主改革。如在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中,就研究制定了系列财税政策,鼓励两型产业发展,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力度,有力推动了“两型城市”建设。三是促进民生改善。坚持民生优先,确保财政资金向民生倾斜,去年民生投入占全市一般预算支出的73.2%。近些年全市用于社会保障的资金达133.9亿元,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行农村低保制度,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五保户较高标准的集中供养;新增医改投入35.7亿元,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标准。实施安居工程,去年市财政拨付廉租房建设资金3.6亿元,经适房货币补贴资金4775万元,廉租房、公租房补贴和国有工矿、城市棚户区改造等资金2.2亿元;实施特色街区建设、社区环境改造,完善公共文体设施,各类公园、游乐场地、游泳场所等向社会免费开放;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全市教育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14.8%,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健全困难家庭学生财政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六、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完善财税管理体制。坚持以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为目标,不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增强财税工作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了财税工作可持续发展。一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按照“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理顺市与区、县(市)财政分配关系,充分调动各级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切实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和综合保障能力,税收结构逐步向均衡化、合理化发展。二是推进预算管理改革。健全公共财政、国资经营、政府采购、政府基金和社会保障组成的财政预算框架,综合财政预算体系逐步形成。将全部财政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绩效、监督相结合的财政管理运行机制和公共财政管理体系。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强化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编制的有效衔接。积极推进财政总预算、总决算等信息公开,着力打造阳光财政。三是推进支出管理改革。细化项目预算编制,年初公共项目资金90%以上落实到具体项目和单位,项目执行预算时细化使用用途,财政根据使用用途拨付资金。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管理,对政府性投资项目资金实行“三审”制和“双控”管理,严防“低中高结”,全市已有132个单位416个项目纳入双控管理,去年共拒付资金8.3亿元。四是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制定出台政策,对项目融资的计划管理、资金的使用管理、偿债管理和监督检查等作出具体规定。加强监督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实行前期审批归口和计划管理,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和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制度,逐步对使用债务(融资)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和全程审计。强化债务风险信息化预警管理制度,对政府性债务的规模、结构和风险进行动态预警,在债务余额变化、债务举借、资金使用、还本付息、统计分析等各环节进行全程管理和动态监控,有效化解债务风险。五是开展公务消费改革。按照“有保有压、保要有力、压要坚决”原则,确保公务消费合理支出,坚决压缩各种庆典、节会、论坛,不经审批举办的节会活动财政不承担经费。推进公务卡结算制度,目前市本级公务卡使用实现了全覆盖。

分享到:

相关报道

  

新闻排行榜

  1. 1十八大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推荐提名
  2. 2湖南省委任免葛国华等一批干部
  3. 3动物保护分会呼吁提高江豚保护级别
  4. 4黑心摊贩制臭豆腐:卤水加硫酸亚铁
  5. 5长沙47处工程占道施工(图)
  6. 6最牛丈母娘27项标准挑女婿
  7. 7长沙全面清查“问题胶囊”
  8. 8长沙财税收入逾千亿居中部第2
  9. 9最贵矿晶石在湘展出
  10. 10长沙哺乳室难找 新妈妈喂奶走光

专题更多>>

别让江豚的微笑变成眼泪

洞庭湖42天发现12只死亡江豚,不要让江豚的微笑变成眼泪!救救江豚![详情]

热点视频更多>>

新闻图说

时尚美图

娱乐美图

饕餮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