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湖南稻作文化对中国和世界的贡献

A-A+2014年6月27日16:44红网综合评论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技学院院长

  国家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工程实验室主任 林亲录

  近年来,我国稻谷产量在2亿吨左右徘徊,总产量世界第一,全国稻谷种植面积在3000万公顷左右;湖南稻谷产量在2700万吨左右,全国第一。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我国60%以上人口以大米为主食。

  湖南稻谷产量能达到全国第一,与其悠久的稻作文化息息相关,湖南稻作文化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湖南作为世界稻作最早起源地,稻作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湖南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大省,稻作文化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特色鲜明。如湘东地区主要以炎帝神农文化为特色;湘西地区则保留着神秘的傩文化。“杂交水稻文化”更是其他地域所不具备的,在国际上享有盛名。王佩良、张茜、梁庭望等专家学者在湖南稻作文化研究和传播方面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湖南稻作文化不仅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文化价值高,而且稻作文化遗址分布广泛

  我省道县玉蟾洞出土的1125万年前的人工栽培稻、圆形陶器和澧县彭头山文化遗址都证明了湖南人先祖开辟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块水田。另外,在湘西地区,5-10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居住,7400年前产生了祭祀文化,四五千年前稻作生产开始遍及。澧县彭头山、梦溪八十垱古稻田的考古发现,使湖南古稻作文化更具有了特殊的世界意义。新化奉家山紫鹊界梯田自流灌溉系统堪称人类最伟大的水田工程,比最早为世人所知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和广西桂林龙胜梯田的历史还要久远,与1992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古代奇迹”的菲律宾巴纳韦高山梯田相比毫不逊色。据专家考证,奉家山本名秦家山,因秦国王族逃避宫廷争斗而率族人来此“绝境”,即东晋陶渊明所记“桃花源”秦人村。湖南境内很多地方发现了稻作遗址,地域分布之广,时间跨度之大,在国内外罕见。据王佩良等学者研究和相关专家考证,在远古时代湖南各地有许多野生稻禾。1981年茶陵尧水乡艾里村发现了野生稻禾,专家称之为“茶陵野生稻”。江永至今还有成片的野生稻禾。1993年和1995年,考古专家在永州道县发掘玉蟾岩时,发现了4粒约1125万年前的稻谷壳,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稻谷,该遗址还出土了锄形石器。1988年发掘澧县彭头山遗址,在出土陶片及土块中发现了大量碳化稻壳,并发现了9100年前的古代稻田,堪称世界“第一稻田”。1989年试掘李家岗遗址,在出土陶片上发现碳化稻壳;1990年在曹家湾遗址出土陶片中观察到碳化稻壳。1992年,在澧县八十垱发掘到115万粒稻谷和稻米,保存完好,经水稻专家鉴定,定名为“八十垱古稻”。在怀化五溪地区发掘了12处5000年前的稻作文化遗址;在靖州新厂斗篷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碳化稻谷以及竹制饭篓等。在新化水车镇奉家山紫鹊界尚有8万亩古梯田,其规模之大,地势之高,形态之美,堪称世界之最。2006年,省旅游局将其定名为“紫鹊衔梅”,列入新“潇湘八景”。此外,湖南境内的稻作遗址还有澧县城头山6500年前的水稻田遗址、茶陵独岭坳7000-6500年前的稻作遗存、怀化高庙7600年前的农耕遗址以及石门皂市下层、汨罗附山园、株洲磨山、湘潭堆子岭、安乡汤家岗等多处稻作遗址。

  2、历史悠久的神农文化和古老神秘的巫傩文化,是我省稻作文化历史魁宝,是我省稻作文化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垫脚石

  据张茜等学者研究,我省有许多地名与神农氏有关,如嘉禾、骑田岭、耒阳、耒山、神农山、赤松山、郴州、炎陵等。据《易·系辞》载:“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义。”神农氏即炎帝,是中国远古农业的发明者,被尊为“农神”。炎帝神农氏“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他的主要功绩是发明了农耕、耒耜、制陶、医药、饮茶,为华夏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唐徐坚《初学记》引《佚周书》载:“神农作陶冶、斤斧、锄褥”。耒耜是早期稻作农具,“耒阳”地名反映了该地与稻作文化关系密切。“耒阳”地名非常古老,春秋时就有,公元前206年汉高祖设置耒阳县,县衙至今保存完好,被誉为“江南第一县衙”。“茶陵”因炎帝之墓得名。西汉时建炎帝陵,至唐代建祠祭祀。北宋初乾德五年(967年)正式在白鹿原修建炎帝宗庙,即今炎陵县城西15公里塘田乡鹿原坡的炎帝陵。白鹿原山上至今还保留炎帝所铸尝药鼎,其盖端有蝌蚪古文,今人不能辨认。自古以来,官方和民间对炎帝陵祭祀绵延不绝。据文献记载,盛大的祭典活动在宋代是“三岁一举”,在明代不少于15次,清代有38次。1988年炎帝陵再次修缮,前来祭祀的社会各界及海外侨胞络绎不绝。炎帝陵日益成为中华儿女缅怀始祖的圣地。2006年炎帝陵祭典顺利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神农氏又名连山氏,在今怀化会同连山附近有“太阳坪”和“火神坡”等古地名,在洪江高庙遗址陶器上有“乾坤八卦”、“太阳神”、“双凤朝禾”等图案,都与神农连山氏族特征吻合。至今连山一带仍有崇尚易学、建新房时在中堂和屋梁上画“阴阳太极图”风俗。何光岳等民俗专家认为会同连山即炎帝诞生之地。据民俗专家林河研究,傩文化就是古代种“糯”民族所唱的、酬谢老祖母“萨满”的戏;因此,傩文化是一种糯文化,一种鸟文化,也是一种原始的萨满文化。湖南古代为百越之地,崇尚鬼神,巫风甚浓。怀化洪江高庙遗址陶器上有太阳与鸾鸟结合的人面獠牙纹和人面鸟爪、口长象牙的神农氏头像。据汉代王逸载:“昔楚国南郡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巫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旧唐书·刘禹锡》载:“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湖南巫傩文化历史悠久,流传盛广,内容丰富,傩戏表演一直延续到“文革”前。改革开发以来,随着社会环境宽松,曾遭禁绝的傩文化再次引起中外民俗专家关注。在湘西南各地至今有唱傩还愿习俗,并形成了土家族“舍巴日”、苗家“椎牛”、瑶族“梅山傩”和“五溪蛮傩”四大类傩文化圈。新晃“咚咚推”傩戏在20多年前就被民俗专家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沅陵是春秋战国时期黔中郡郡治,巫傩文化浓郁,现存傩殿1200多个,仅七甲坪乡就有24个。

  3、多姿多彩的稻作民俗文化和享誉全球的杂交水稻文化,让湖南稻作文化彻底走出国门,征服世界

  早在新石器时代,湖南即开始了水稻耕作。春秋时期,湖南已是楚国的南方粮仓。宋代,湖南成了全国主要的稻作区和粮食供应基地。清代前期流行“湖广熟,天下足”谚语。清代晚期,随着湘军在全国的征战,长沙、湘潭发展成全国著名米市。在长期的稻作生产中,湖南形成了丰富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稻作文化,在民间信仰、岁时节气、民间游艺方面莫不有所体现。如农历六月初六是城步苗族自治县的传统农祀节“禾兜节”。每到这一天,农人杀鸭敬五谷大神,并宴请亲朋友邻。吃饭前,主人戴着斗笠到田头给五谷大神挂青,设酒祭奠。直接或间接反映稻作生产的传说故事、民间艺术不胜枚举。如湘西土家族《梯玛歌》、苗族《古老话》、侗族《侗歌》、瑶族《盘王大歌》,苗、瑶民族的盘瓤图腾等。其中,侗族大歌最为有名。它来源于水稻民族的自然歌唱、劳动传承、爱情诉说和人间友爱,如同一部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音乐。它是侗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湖南数千年稻作文化的优秀结晶。湖南各地方言里有许多反映物候农事的农谚,如“清明前后,撒谷种豆”、“谷雨前,好种棉”、“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饶有趣味。

  上世纪70年代,以我省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农科专家冲破经典遗传学理论的束缚,率先开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实现了三系配套育种,并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创造了粮食高产奇迹,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超高产杂交稻的发明,更是将杂交稻的优势推向新的起点,国际上称之为“东方魔稻”,尊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文化”遵循“和而不同”的法则、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是中国稻作文化的核心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讲,“杂交水稻文化”是当代中国水稻文化的精髓。

  4、国际学术界考证,稻粮起源于中国,而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栽培稻来自湖南

  全世界有30多亿人以大米为主食,那么,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人,可就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为这样,全世界的国家对此的争论达到200多年之久。因为许多国家、民族都说自己最先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

  梁庭望等专家整理相关资料发现,到了19世纪末,舆论渐渐倾向于中国:1881年,德国农业史家康德尔(De·Camdolle)撰文认为,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应当是中国人。1884年,康德尔出版了《作物起源》一书,又重申了这个观点,而且做了比较详尽的论述,他还预言中国南方应当有野生稻分布。1917年,西欧农业史家墨里尔(Merrill)到中国华南来做调查,沿珠江的主流西江两岸作田野调查,发现不少地方都有野生稻分布,康德尔的预言得到了证实。1926—1933年,中国著名农业史家丁颖多次到西江流域做调查,发现野生稻的分布十分广泛,他认为,华南可能是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发源地。1942年,日本学者比野发表文章,认定中国海南的野生稻是栽培稻之祖。

  印度人说,他们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的赞美诗《阿阇婆吠陀》(Atharvavide)里就有稻字(vrihi),说明他们最早种稻。中国人说,他们汉代《说文》记载商代初年的伊尹时代(公元前1750年左右),华南就有人工稻,那时叫做“秏”(hao),这比印度早好几百年。但印度人还是不服。“秏”是壮人和壮侗语族民族对“稻子”的称呼,现在也还是这样叫。壮文写作“haeux”(国际音标是hau4)。

  我国壮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先民“柳江人”在岭南生活距今至少有50000——100000年的历史。经过漫长岁月的艰苦奋斗,壮族祖先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了辉煌的文化,为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中最光辉的是:稻作文化、大石铲文化、铜鼓文化、花山文化、歌圩文化、发明棉麻纺织、培育芭蕉、菠萝、荔枝等大批亚热带水果;培育世界上品质最好的合浦南珠;发明淡水养殖;开辟了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这些发明创造,每一项都对祖国和人类有很大贡献,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发明。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根据自己生活空间的条件进行创造发明,为人类的发展做贡献。壮族先民之所以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法,是自然条件赐给的。壮族主要分布在岭南,早期分布曾经达到长江之南,“洞庭湖”就是壮语,意思是有沼泽的广阔田野。壮族先民居住的地区气候炎热、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终年平均气温在22.C左右,土地肥沃,适于种植水稻。正好这些地区又分布有野生稻,这就为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发明提供了条件,使壮族有幸成为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栽培技术的民族。壮族作为最早的稻作民族,对水稻耕作技术的进步和稻作文化孕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形成了浓郁的稻作文化。

  水稻人工栽培发明之后,有一个漫长的培育和摸索生产实践过程,2000年到3000年前,由于壮族以及壮侗(侗台)语族民族不断向东南亚迁徙,水稻人工栽培法逐步扩散到世界各地。

  1995年的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是道县发掘,道县曾经属于广西,今属于湖南省永州市,古代是壮族祖先苍梧部的地域。苍梧部是壮族先民中强大的部落,其居地包括广东的西北部,广西的东北部,湖南的东南部即永州,地跨三省区。舜帝曾经到苍梧部视察,死在该部,壮族祖先用壮人至今仍沿用的瓦棺礼葬他于零陵地区宁远县的九嶷山。

  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对该县的寿雁镇玉蟾岩进行发掘,出土了兼具野生稻特征的栽培稻炭化稻粒,经国家文物局鉴定为18000年到22000年,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栽培稻。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
var QrcodeMediaDataPV = "http://sax.sina.com.cn/click?type=nonstd&t=REowMDAwMDA3OQ%3D%3D"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