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民生社会>正文

医生解密48年前株洲168人误食氯化钡油条中毒事件

A-A+2014年4月2日10:33长株潭报评论

当年的株洲农机厂门口,杨权榆(后排左二)和同事的合影当年的株洲农机厂门口,杨权榆(后排左二)和同事的合影

  每个时代都有被尘封的往事,但没有被尘封的历史。1966年3月26日株洲农业机械厂食堂误用氯化钡作明矾炸油条造成168人中毒。政府组织得力、群众热心帮忙,经抢救仅2人身亡。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环境,它被尘封至今。当年研制解药的医生与获救的中毒者,在人生最后的时光里都还记得那件事。他们希望读者知道,曾经在株洲发生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故事里有令人感动的美好人性。

  本报记者谭君株洲报道

  “我今年也83岁了,有时候躺在床上想,四十多年前株洲农机厂中毒的工人你们在哪里,身体还好吗?”窗外春天的樟树叶落满一地,并不明亮的光线,照在职工宿舍楼内一位古稀老人身上。作为当年为这起中毒研制解药的湘雅医院药剂科医生之一,柯铭清已经陷入到了对往事的全部追忆之中。他写信给报社,想向读者讲述一切,那个特殊的政治年代,他经历的这件惊心动魄的事件,以及整个过程中那些令人感动的美好人性。

  48年前的事情是真是假

  “后来我出国访问了解到,这种大规模的氯化钡中毒,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更何况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和医学水平。”柯铭清缓缓说道。“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农机厂食堂炸油条,结果错把氯化钡当成明矾,一二百人中毒。湘雅医院临危受命在24小时内研制解药。因为中毒职工居住分散,信息流通不发达,政府召集众多中毒者去医院接受抢救很不容易,但群众互相帮助,还纷纷到医院献血,最终仅2人不幸死亡。”

  可是,这个故事在网络查无影踪。就连株洲农机厂也是一个消失多年的厂。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这个疑问,最终在株洲市档案局解开了。此事确有两处记录,一是《株洲市卫生志》111页,“1966年3月26日5时,株洲农业机械厂食堂误用氯化钡作明矾炸油条造成168人中毒,经省、市委、政府及有关单位、兄弟省市大力支持抢救,仅2人身亡,是社会影响最大的食物中毒事件。”二是《株洲北区志》13-14页的“大事记”,1966年“3月26日下午(星期六),市农机厂(今柴油机厂)职工食堂误把剧毒氯化钡当明矾炸油条,致使168名职工家属中毒,2人死亡。”

  1966年那个周六的下午,到底发生了什么?又该去哪找这些当年是二三十岁的工人们了解这件事情?最终,记者在柴油机厂宿舍区所属的杉木堂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通过对比柴油机厂退休职工名单与1966年农机厂职工花名册的方式,确定了8个名字。

  氯化钡当成明矾加入油条里

  那8个人中,吃过或者家人吃过油条的,记者只找到了今年78岁的杨权榆、73岁的凌寿明、74岁的黄自立老人。

  在那个物资极为紧缺的年代,油条是一种奢侈品,需要食堂配发粮票才能购买。当时农机厂翻砂车间实行三班倒,头班是早上8点到下午4点,二班是下午4点到晚上12点,三班是0点到早上8点。油条大约是下午4点炸的,主要供应上完头班和准备上二班的工人吃的。

  1966年3月26日,周末。工厂干部们被要求到食堂劳动。当炸油条的人发现用于蓬松的明矾没有了,他跑去仓库——食堂的东西为什么会去仓库取?“只能说明当时管理混乱”,有人说。

  这是一个始建于1958年的工厂,当时以生产插秧机、打谷机、手摇水车等农机产品为主。氯化钡是农机厂用于淬火工艺时需要使用的原料,所以仓库有保存。“氯化钡与明矾表面看起来很像,都是粉末状。那人去取明矾时,写着氯化钡的牌子刚好掉了,他就把氯化钡当明矾取了。”黄自立说。说话时,黄自立没有恨意,“那个人也不知情,他自己也吃了氯化钡做的油条。”

  油条炸好后,由于使用的不是明矾,蓬松得并不好。但这似乎没有引起人们警觉。“根据油条中明矾的添加量,每根油条的氯化钡剂量均已超过了中毒标准。”柯铭清介绍。

  吃起来味道不一样

  当时在电焊车间上班的杨权榆记得,下午5点左右,他打完篮球回到厂里,去食堂买了几根油条。这个时候,上完三班休息了一段,准备去上二班的工人杨玉文(音)、罗宝华(音)已经吃上了油条。老人们回忆,他们两个可能是最早一批吃油条的人,所以最后抢救不及,不幸遇难。

  杨权榆的妻子吕月娥,当时她在工厂的机械车间工作。作为已婚职工,他们住在集体宿舍外的一间小平房。吕月娥清晰地记得,一位叫叶松泉的工友拿着七八根油条到家属区来找白糖,因为他“感觉味道不一样”。也因为工友的光顾,吕月娥和母亲,以及当时才几岁的大女儿,每人都吃了一点油条。

  刚吃完一两个小时,整个农机厂就“闹得一踏糊涂”。“有人蹲在墙角呕,有人只往厕所跑”,杨权榆回忆。当时他和妻子都没觉得自己身体有什么不舒服。有人说要上医院。吕月娥对人说,她就不去了,帮带点药回来就是。可是,他们的女儿先发作了。“她开始呕吐,她被人抱着,就像一根皮带搭在别人肩上,全身嫩软嫩软的。”

  全国各地都找不到解药

  大约在晚上8点左右,株洲市立第一医院急诊室连续接诊了几个来自株洲农机厂的患者,都有恶心、呕吐、腹部剧痛等相同症状。经追问得知,他们都吃了厂食堂配发的油条。

  院方警觉到事态有可能扩大,立刻层层上报,有关方面立即进行调查。后来才发现厨师做油条时误将氯化钡当明矾用。成人误食氯化钡后抢救时间一般不能超过12小时,超过24小时即使人救活也是残废。株洲市政府迅速组织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抢救工作。

  晚上10点,电话打到了省会长沙。当时还是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湘雅医院,其院长接到省委的紧急电话,当即选派富有经验的内科专家和骨干药剂师组成抢救组。在药剂科工作的柯铭清被选中。

  大家认定,当务之急是寻求氯化钡解毒药品,向全国各地求援。“在那个没有手机和互联网的年代,药剂科采购办公室一部转盘电话的转盘在不停地旋转,十万火急求索氯化钡解毒药。上海,‘没有’!北京,‘没有’!广州……‘从来没有供应过氯化钡中毒相关的解救药品’,全国各地特殊药品采购供应站都——‘没有’。解毒药品求索无门,湘雅医院抢救组的人束手无策,身处株洲各医院第一线的抢救人员心急如焚。能眼睁睁地看着近两百名工人弟兄等死吗?”在读者来信中,柯铭清写道。面对困境,他们会怎么办呢?

  □科普

  氯化钡是什么

  氯化钡是无色透明的晶体,易溶于水,微溶于盐酸和硝酸,难溶于乙醇和乙醚。作分析试剂、脱水剂,制钡盐,以及用于电子、仪表、冶金等工业。

  氯化钡是剧毒品,食入0.2~0.5g可引起中毒,致死剂量为0.8~0.9g。如发现中毒,可速服硫酸镁或硫酸钠,采取洗胃、灌肠、催吐等措施。迅速就医,钡中毒有明显的低血钾症。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
var QrcodeMediaDataPV = "http://sax.sina.com.cn/click?type=nonstd&t=REowMDAwMDA3OQ%3D%3D" //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