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禁用方言提升不了文化软实力
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通知,要求广播电视节目规范使用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广普及普通话方面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其中,通知要求播音员主持人除节目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标准普通话。不得模仿地域特点突出的发音和表达方式,不使用对规范语言有损害的俚语俗词等。业内人士表示,综艺节目主持人将首当其冲成为规范对象(见本报今日A08版报道)。
关于普通话推广这件事,我先说一点自己的感受。我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是师范院校,对语言有所要求,因此教室的门上都贴着推广普通话的字样,而考取普通话证书也是学校必修的科目之一。不过有一件跟方言有关的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在学清史的时候,授课的教授会大段大段地在黑板上书写满文,我们的这个老师是清史专家,然而他也只是会写不会说。而我们国家,会说满语的人其实已经不多了,当这些人故去之后,这门语言在声音上的传承恐怕就结束了。这件事给了我两个启示,第一个就是,很多旧事物会随着作用的消失而渐渐地淡出历史舞台,据说现在每年都有很多语种在消亡,这个过程几乎是不可逆的,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新陈代谢。第二个启示是,在强大的文化面前,即便是在国家的层面去强制,也无法阻止被同化的命运。清王朝刚刚统治中国的时候,他们还是有意识地保留自己的文化,八旗子弟是不能与汉人通婚的,是一定要学满文的,是一定要练习骑射的,然而随着时间的发展,强大的汉文化还是把满族的风俗习惯给吞噬了,如何强制也没有办法。
回过头来看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这个通知,发出通知的理由是树立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如果按照我之前的两点感受来看,首先,强制不会解决任何问题,文化的自信不能靠强制树立,文化软实力也不会靠强制提高。其次,通过推广普通话提升文化软实力,好像有点本末倒置了。应该是因为你的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你的语言才会被重视和推广,而不是相反。就拿我国这些地方方言的命运来说吧。这些年中国最火的方言是什么呢?我个人觉得应该是东北话和广东话,广东话靠的是香港文化输出,而东北话靠的是二人转艺术对春晚舞台的占领。显然,人们是先喜欢这两种方言背后的文化,然后才去亲近和使用这两种方言。与这两种方言相比,更多地方的方言却呈现出一种衰败的颓势。比如说上海方言,能听懂上海方言的上海年轻人越来越少。说起来上海方言挺倒霉,正因为上海的经济太发达了,有太多的外来人口进入上海,而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当然是通过普通话进行交流,相比于外来人口,上海人就成为了小众。说上海话的地方越来越少,上海话被遗忘和异化也就不可避免了。相比之下,四川和陕西那边因为没有上海这样剧烈的人口流动,反而保存了一个稳定的语言环境。然而想要把这些地方的方言推广出去,如今看来恐怕很难。
在经济学里有一个名词叫做“自发秩序”,意思是我们现有的法律制度规范,都是人类在发展交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文化也是这样,自然产生,自然消亡,你想推动也推动不了,你想保存也保存不住。只有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才能找到对待文化,包括对待文化载体语言的态度,那就是顺其自然。文化的活力就在自然流动和参差多态之中。如果想提升我们的软实力和自信,靠推广语言是难以达成目的的。只有你的经济、你的制度、你的思想达到高的水平,这种软实力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向往你的文化的人自然就会来亲近、来学习。想想看,我们这些年疯狂地学习英语,是因为英语国家大力推广的结果吗?现在全世界的汉语热,是因为我们国家向全世界发出通知了吗?所以说,广电总局的这个通知,除了让热爱方言的人们心生反感之外,对于想要达到的结果,恐怕没有什么作用。 本报评论员 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