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先生的读三年级的孩子最近有点小纠结。开学不久,黄同学在放学路上遇到陌生人问路并被邀请上车带路,黄同学怕是人贩子于是谎称“我老师在后面,你问我老师”。结果一回家,黄同学就郁闷地问老爸:“我骗了他们,是不是违反了《中小学生守则》(以下简称《守则》)中的‘诚实守信,言行一致’?”
黄先生被问得哭笑不得。他觉得,上个世纪80年代制定的《守则》对现在的孩子是不是有点过时。另外,言简意赅的行为指导没有具体情况下的具体做法,显得“可操作性太差”。不过日前,教育部正在牵头进行《守则》的修订,称空洞的内容将被删除。对于这次修改,家长有怎样的期盼和建议,不妨@长沙晚报微博与我们一起来探讨。
过来人说:
小时候不理解,长大后早忘记
早在1981年,《小学生守则》就是中国小学生的行为指南。作为过来人,受访家长对于《守则》内容记忆模糊。
“第一条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我只记得这一条。”周洪回忆说,自己在1980年代末读小学时,老师在政治课上专门上了一课,当时,他们如果做错了事情,比如乱扔纸屑、上课不遵守纪律而被老师逮着,往往是被罚抄《学生手册》五遍、十遍。周洪认为,《手册》中的许多规定对于孩子成长是非常好的指导,像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这些,老师常常也会讲起,只是年少的时候,有时候很难理解到。或者是,遇到能理解的事物时,老师并没有将之与《守则》联系起来。
记者调查:
《守则》太抽象,可操作性也不强
对于修改《手册》,记者采访的十名家长中,有七名表示应该修改。
其中有两人认为,毕竟用几十年前的行为指南,来指导今天的孩子成长,为明天培养人才,似乎有些过时了。有五人认为,是指导中小学生行为的,应该明确行为指导,即可以做什么、不做什么,而不只是强调做的结果和效果,例如珍爱生命,就可以具体到:不接陌生人的食物。
有两人认为,修不修改无所谓,因为孩子所在的学校其实也有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的存在感并不强。
李娜既是家长也是老师,她认为,《守则》如何修改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能把《守则》里的行为指导融入到学生的具体行为之中,流于两层皮的《守则》,修改得再怎样具象,不参照操作,只能是墙上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