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兵档案
姓名:王飞黄
出生:1915 年
籍贯:湖南邵阳县杉木桥乡
现居住地:资兴市唐洞街道办事处新民村湾门组
主要经历:1937 年在家乡入伍,1940年入黄埔昆明分校17 期,1941 年毕业分入60 军184师驻防云南边境,参加河口防御,后调入200 师(非新22 师),1942 年入缅参战,任尖兵队长,撤回国内后编入100 军63 师187 团,官至中校营长。1944 年参加桂柳会战,1945 年参加湘西大会战(雪峰山会战)。在战斗中与日军肉搏,左臂负伤。文革中劳改过,批斗过,流浪到资兴。
王飞黄脱下衬衫,他全身瘦骨嶙峋
12 月15日,从州门司回到资兴市区,来到老兵王飞黄的家中已夜幕降临。这是我们第二次见王老,可是,他不认得我们,97岁高龄的他连多次来看望过他的志愿者何孝刚和老兵何前贡都不认得。
“真的是老了。”王老的儿媳妇说。王老的家在资兴市郊,是一个祠堂旁边的一座低矮破旧的土坯房,紧邻一条水沟,门口仅能容一人经过, 苔藓已逼近门槛。屋里跟我们第一次来的时候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昏暗、逼仄,到处堆满了破烂,他坐在床头,嘴里哼哼着跟我们打招呼。
你很难想象,在你面前的是一位曾经征战沙场、英勇杀敌的抗日老兵。何孝刚记得第一次见到王老的情景,那是在2010 年9月18日, 长期关注国民党老兵的他召集6 位“国军”老兵,组织了一个“不忘国耻,牢记历史”的座谈会,王老来了:一身发臭的破衣服,两只不搭的棉鞋露出脚趾头, 还戴着一副十几块钱的红色塑料眼镜,看起来就像个“叫花子”。
而我们与老人的第一次见面,是在今年的10 月10 日,那一天资兴举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活动,王老与袁作才、段清明、何前贡、黄爱民等几位老兵一起参观了图片展和书画展。
回到家中,老人似乎兴致很高,跟我们讲他曾经的作战经历。
“我一生一世就是作战,一毕业出来就是河口一战,后来又到缅甸,结果失败到喜马拉雅山去吃树根草皮……”他的口齿已经不清,对于往事的记忆也只剩下些碎片,但讲到激动处,会用双手比划,脸上亦有了生动的表情。从老人的叙述中,我们知道了他参加过河口战役、贵柳会战、雪峰山会战等多次抗日战役,参加过远征军,还见过蒋介石、龙云、卢汉等很多在中国当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老人给我们看他受过的伤,脱下衬衫,全身瘦骨嶙峋,左臂肩胛骨上隆起一个巨大的肉坨。老人说,这是他任187 团团长时,在一次战斗中与日军肉搏,被敌人的枪托砸伤的。
除了经历过惨烈的战争,老人还在文革期间遭受磨难,因为挨斗,家住邵阳县的他不得不逃离家乡,流浪到了资兴,并改名为“王飞晃”。
到了资兴后,老人靠摆地摊生活,也曾捡过破烂。几十年来,以“黑户”生存,直到2004 年,老兵何前贡为他奔忙了半年,才在资兴落户。
我们在与老人聊天时,老人因动了脑瘤手术脑子变得不太清醒的儿子王可庄,在一旁一会儿哭一会儿叫,他是在怪罪自己的父亲没能给这个家带来幸福,同时又为自己曾经英雄的父亲,为了国家和民族经历生死,晚年却过得如此凄凉而心痛。他和儿子就住在附近,但没有时间和精力照看老人,手术欠下了9万多元的债,父子俩得靠着摆地摊生活、还债。
值得欣慰的是,在多方努力下,市里为老人解决了一套廉租房,很快一家人就可以搬离这栋破旧的土坯房。也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关注到了老人的情况,今年2000 多元的捐款已经发放到老人手中,还有一些捐款将陆续发放。
临走的时候,老人站在屋后高高的台阶上给我们行军礼,并高声喊着:“祝同志们身体健康,永远健康。”看着老人苍老但庄重的脸,我们在心里也把同样的祝愿送给了他。
分享到:
2011临近年末,新浪湖南特别推出“2011年湖南人民最关注十大新闻事件”评选活动,食品安全名列榜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