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记者 张湘河

  通讯员 张耀成 吴红艳

  由6只种鸽发展到年产商品乳鸽40万羽;由一栋破烂鸽舍发展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标准化肉鸽养殖基地之一……“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花垣县长乐乡团岩坪村党支部书记吴绍锋被人称为“湘西鸽王”。

  6只鸽子起步

  3月下旬,我们来到岩坪村的一处山坳里,但见红瓦白墙、青山绿树,28栋鸽舍依山而建。37岁的吴绍锋快人快语:

  “2000年以前,我是标准的贫困户。我饲养过七彩山鸡、云南孔雀、本地黄鳝,但都以失败告终。”

  “村里有人养鸽子没?我想找些鸽粪为孩子治冻疮。”一位亲戚的话点亮了他创业的心灯。他想:鸽子粪都是宝贝,那鸽子肉还了得?那以后,他开始钻研养鸽技术。2003年,他从省科技局引回6只种鸽,边学习边实践,至2006年,繁育了5000多羽。

  夫妇俩起早贪黑,正干得起劲,禽流感爆发了,200多对鸽子病死,损失10万余元。但吴绍锋没有气馁,再次借债,东山再起。

   两门技术兴业

  吴绍锋发现刚出生的乳鸽吃食困难,常常因营养不足病亡。于是,他便开始研究乳鸽人工灌喂技术。上百次的配料,上万次的灌喂,艰苦的实践换来了技术突破。目前,这项技术已申请专利。

  “我给你讲,科技当真是致富的命根子。”在鸽声如歌的鸽舍里,他感慨连连,“任鸽子自然繁育,经过‘下蛋-孵化-喂养-再下蛋’循环要43天。”“实行乳鸽全程人工灌喂后,生蛋周期由43天缩短到了10天,生产率提高了3倍多。”

  “那人工灌喂可靠么?”我们问。

  “这就需要实践摸索了。”50多岁的员工吴绍元抢着回答,“比如,水和料比例就有讲究,硬了会消化不良,稀了更不行。仅研究水与料的比例,我们就搞了1000多次试验。” 

  “我们这里冷不如北方,热不像沿海地区。只有把握山区的气候、食品等实际情况,才能把鸽子养好。”吴绍锋说。为提高成活率,他们还研究出了有助于鸽子消化成长的“保健砂”。

  “开始,规模较小,我们找来山上水沟里的沙,洗净后作配料。有点规模后,我们又改用机砂。最后我们又多次找河里的水洗砂实验,直到采用石米。”员工瞿小明说得头头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