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长沙市政府第二办公楼内的人,都能在入口看到“您已进入无烟区域”的禁烟提示牌。
焦点
最严禁烟令能否撼动“烟文化”?
我国在推动公共场所“禁烟运动”中,必须面对并战胜一个主要竞争对手――氛围浓郁的“烟文化”。
在中国,烟草已经不是简单的可吸物,更多的是人与人沟通的纽带。在各种固定的或临时的吸烟圈子里,递烟、接烟、点烟,包含了丰富的社会学意义。在部分机关单位,给来往的人员上烟上槟榔,已经成为联络感情甚至是开展工作的“首道工作程序”。市直机关干部周严(化名)就经常为此烦恼,因工作需要,他每周都要到区县一些部门开会或联络工作,虽然不想抽烟,但进门对方就会热情地递烟过来,自己不接显得太高傲,时间一久还有了烟瘾。“以前总是戒不了,人家递你一根烟你还真不好拒绝,这就是人情。现在有了规定,就有了不抽烟的坚定理由。”
此外,在有些单位吸烟已经成为办公室的一项休闲娱乐,领导来了递根烟、打个火;同事扯谈时,互相讨烟抽;有些不吸烟的员工为了和同事打成一片,对递来的烟来者不拒。由于不好批评同事吸烟,不少女士也只能被迫吸二手烟。
“烟开路,酒搭桥;买的不抽,抽的不买。”随着中央禁烟新规的出台,这些多年形成的干部不良习气,有望逐步得到纠正。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机关干部告诉记者,以前单位每年的招待费中,买烟要占一定的比例,“现在有了新规定,就不能用公款购买香烟。”
记者走访了长沙多家烟酒店,店老板普遍反映近段时间香烟销售明显下降。位于长沙市迎宾路的一家烟酒专卖店的女老板告诉记者,以前过年前平均一天卖1万多元的香烟,并且很多人只买1000元一条的高档香烟。“去年以来,政府机关的招待消费控制得紧了,我们的高档酒卖得大不如前了。现在又开始禁止公款买烟,高档烟的销售也受到不小影响。”
■文/三湘华声全媒体 记者 甄荣 图/实习记者 唐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