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2月4日讯 今日上午,“湖南精神”征集活动组首次专家会议在长沙召开。组委会从目前收到的上万条民间提供的“湖南精神”中初选了第一批3000条供专家参考,遗憾的是,多位专家提出“暂未发现让人眼前一亮的精神”。
尽心收集采纳群众智慧
朱有志(专家组组长、省社科院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导)
“这次邀请的专家都是各领域的权威,力求提炼出全方位、多学科、宽领域、高层次的研究和思考。湖湘文化的渊源博大精深,结合历史、地域等各方面的因素要提炼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当代‘湖南精神’。我们会尽心收集采纳群众的智慧,汇集各行各业的观点思路。”
丢掉“忧”字就不是湖南人
郑佳明(省政协常委、省社科联主席)
“新提炼出来的湖南精神应该有对过去的归纳和传承,对当代的概括,对未来的激励和指引。湖南精神的内核在其突出的代表人物、突出的代表语言和长期以来被知识分子、老百姓认可的东西。忧患意识是一种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丢掉‘忧’字就不是湖南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趋时开放’是我个人对湖南精神提炼的一点观点。”
湖南人有着“骡子精神”
唐浩明(省作协主席、著名文化学者、出版专家)
“提到湖湘文化,不得不提到‘楚风、湘学’深远的影响。前人有很多关于湖南人精辟的论述值得借鉴,曾国藩提出的‘拙而诚’、陈独秀提出的‘奋斗、死硬、坚忍不拔’。另外,我在多次台湾讲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湖南人的评价就是‘湖南骡子’,倔但能吃苦,力气大任劳但不一定任怨。”
湖南精神应引领潮流
王泽应(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教授、博导)
“7000万湖南人心目中有7000万种不同的归纳和总结,继承性、地域性、主导性、前瞻性、目的性都是不可缺少的,如此多的观点、思想的碰撞需要有一个大家磨合到认同的过程,提炼出的湖南精神应该源于地域、走向主流、引领潮流。湖南精神应该建立在湖南历史文化深厚的土壤里。”
要朗朗上口,还要通俗易记
邓献忠(湖南日报副总编辑)
“个人认为在提炼湖南精神的过程中,不要追求完美,也不要追求太全面,20个字实难展现深渊博大的湖湘文化和当今社会的全部时代特征。提炼出来的湖南精神首先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其次能吸纳湖湘文化的精髓,再者曾得到过湖南历史先贤的肯定,第四,应该是在湖南大地上产生并受到人民普遍认同的智慧,最后,应该是被普通人所接受、理解、流传、朗朗上口、通俗易记的是最好的。目前收集到的重复率最高的词语值得关注。”
记得住还要用得上
陈克鑫(湖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提炼湖南精神要有一国的眼光,才能提炼出湖南特色,不能大而空。我省目前还是个农业大省,当前的经济因素、湖南人物都应该考虑其中,特别是近代、当代如毛泽东为首的一批将帅群体的革命精神。为了便于群众记得住,用得上,通俗易懂最好,不适宜太大、太深。”
分享到:
每年春运,有那么一群人,当别人开始放假返家时,他们却迎来工作最繁忙的时刻。[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