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午,长沙芙蓉区火炬中路一个小巷子里,74岁的马香英坐在擦鞋摊前等待第4名客人。这种生活,她已经坚持了11年。路人行色匆匆,马香英手指通红,她还不想回去。孙子孙女与她相依为命,她擦鞋的微薄收入要养活这一家三口。

  1月25日上午11点,长沙芙蓉区火炬中路,74岁的马香英坐在一条小巷的角落里,望着来往的行人。一个板凳,两把鞋刷,三只鞋油,五条毛巾,还有个发旧的木箱,这是老人谋生的重要行头。

  2005年,丈夫、儿子相继因病离世,儿媳离家出走,她带着孙子、孙女到长沙擦鞋谋生。如今,小孙女都已经上6年级了,老人的生活状态依旧没有任何变化。25日上午,老街坊送来几斤猪肉。马香英准备晾起来,留到春节给孙女打牙祭。

  家庭变故,带着孙子孙女来长沙谋生

  这条里巷有几个擦鞋的,马香英因为那满头银丝,显得特别出众。老人穿着碎花棉袄、藏青色的裤子,似乎有些臃肿,毛线手套未能包裹住枯瘦的手指。

  马香英有些怀念当年在邵阳武冈老家种地的日子。那时候,老夫妻种地,儿子媳妇在外打拼,一家人也过得顺心。一切变故始于2005年,先是丈夫因肝病去世,接着儿子也出了事,儿媳妇离家出走,留下6岁的孙子与1岁多的孙女红红。

  两个月后,马香英带着两个孩子来长沙求生。“没读书也可以做。”这就是老人选择擦鞋的最大理由。

  擦鞋涨到3块,挣的钱却没太多变化

  在老乡的帮助下,她正式“入行”,学会了怎样擦更快,怎样擦更亮。马香英说,刚到长沙时,她是在高桥附近擦鞋,之后搬到了锦泰广场,之后则来到了现在的位置。

  擦鞋的市场价格从1块涨到了3块,老人挣的钱却没有太多的变化。她说,顾客多是30多岁的人,老的居民区内多为老人,“不愿意花这个钱”。特别是元旦以来,生意越来越差,每天最多不到20个顾客。1月25日上午,潇湘晨报记者到访时,马香英正在等待第4名顾客。

  马王堆街道滩头坪社区书记邹海滨说,马香英的孙女红红已经12岁,上小学六年级,孙子今年17岁,比较自闭,常年呆在网吧。

  “(孙子)读书的时候,老师就说接受能力太差,不爱说话,情绪不太好。”马香英说,2个月前,孙子更是离家,投奔外地的亲戚。

  吃包子充饥,在菜市场捡菜叶做饭

  擦鞋的微薄收入,很难供养一家人的基本支出。老人说,她早上和中午都吃包子,早上一个,中午吃两个,到下午5点收摊,回家做饭。

  马 香英和孙子孙女住在附近的出租屋里,潮湿的房间四周摆放着各种废旧的饮料瓶,厨房和厕所则是和其他租户公用的。老人说,冬天她带着两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 夏天的时候会添个地铺,给孙子睡。床边有个电暖炉,周边全是灰尘。马香英说,这个炉子是好心人送的,但一直没敢用,“电费太贵了”。多年来,孙子孙女基本 没有烤过火。

  马香英说,每天早上8点会准时到附近的菜市场捡菜贩子剩下的菜叶,“晚了就没了”,下雨天则会到马王堆市场捡菜。

  马香英将一块猪肉挂在了墙头。她说,这是白天好心的街坊送的,要留到过年给红红做顿辣椒炒肉。

  担忧

  孙女到哪上初中还没着落

  红红上学前,一直跟着奶奶在街头擦鞋。6年前,马香英遇到蓉园小学的一位老师。在这位老师的帮助下,红红到蓉园小学入学,还免去了部分费用。老人说,刚进学校时,红红的学习成绩排在班级最后一名,现在已经可以排到20多名了。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老人的白头发越来越多,压力也越来越大。六年级结束后,红红在哪里上初中,老人心里完全没底。

  马王堆街道滩头坪社区的很多人都熟知马香英。书记邹海滨说,前段时间,社区在组织活动时,她去帮忙,“每天能拿到100块钱,比擦鞋好多了。”邹海滨说,社区也知道老人的担心,正在试图联系爱心企业,看能否将红红列为助学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