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陈之迈修缮并7年守护屈原墓。 徐亚平摄
本报记者徐亚平
通讯员任胜黄松柏
“怀沙孤愤郁难平,千载犹传屈子名。常忆汨罗江上客,一篇珍重慰幽情。”“蓝墨水的上游”汨罗江,因容纳了一具忠骨,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端午节前夕,记者在汨罗市范家园镇永青村冲里赵组,邂逅该市道教协会会长赵冬阳和当地村民陈孟雄,他俩正在屈原墓前上香。赵冬阳随后给台湾一位86岁的老人打电话,告诉他“屈原墓安好”。
这位台湾老人是谁?赵冬阳为何给他打电话报平安?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谒屈子墓,拜屈子灵,
读屈子宏文3小时
从汨罗城驱车,沿汨罗江堤西行,过了楚塘轮渡后,就是“中华第一祠”屈子祠。沿祠后乡间路东行5公里,便到了冲里赵。
一座巨大的牌坊闯入我们的视线。牌坊正上方,“屈子墓”3个镏金大字让人肃然起敬。徐徐走上20级大理石台阶,轻吟石柱上“读离骚吟九歌屈原汨水留傲骨;观渔父颂天问诗人宇宙贯英名”的对联,2000多年前在汨罗江纵身一跃的伟大诗魂的形象,立刻激荡在心头。
大理石铺成的平台上,一座洁白的屈原塑像栩栩如生。这位在水中获得永生的诗人,峨冠博带,佩剑而歌,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了2000余年的时空。
第二级平台上,“故楚三闾大夫之墓”的石碑赫然入目。墓碑高1.45米、宽0.55米;墓上“清同治六年丁卯岁仲冬日重立”清晰可读。一道绿色琉璃瓦覆盖的矮墙,静静护卫着高约6米的屈原墓。
沿矮墙外30米环形路,我们静静地瞻仰屈原墓。墓上,覆满青青小树和萋萋芳草。小鸟在翠绿里跳来跳去,婉转吟唱。
两座碑廊,呈南北向拱卫在墓地东侧。南端是个名为“世坤格”的亭子,黑色大理石碑上镌刻着镏金的《屈原列传》以及屈子宏文《离骚》、《天问》;北边是一条长廊,镌刻着《湘君》、《湘夫人》、《渔父》、《卜居》、《怀沙》等14篇屈原诗作及其译文。读一句古文,复念一句译文,满口生香,神清气爽。不知不觉,3个小时悄然而去。而“世坤格”里《陈之迈先生整修屈原墓记》,带给我们的是强烈的震撼。
修屈原墓园,建屈原碑林,
台胞投资900万元
陈之迈是何人?什么神奇的力量吸引他到了冲里赵?
2009年5月29日,记者曾在冲里赵屈原墓前与陈老不期而遇。他告诉我们,他老家是湘乡市东凤乡晏家塘村,1928年生于长沙,1946年考入湖南大学经济系,1949年5月到台湾定居,退休后兴办实业。
谈起屈原,陈老情绪激昂:“屈子虽被谤放逐,仍忧国忧民;坚守节操,身殉理想。我时常被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人格所震撼。我与屈原墓结缘,缘于一次旅游。”
2001年清明,陈老赴汨罗瞻仰屈子祠,并到屈原“十二疑冢”(专家考证,这些墓冢均为大型楚墓。因原墓碑年代久远,风化失真,到清代重新刊立墓碑时,出于保护目的,将这12座墓葬全都立成了“屈原墓”)前逐一焚香祭扫。因年久失修,墓地破败不堪。
“屈墓屈碑之兴衰,象征我民族繁荣与否。当今盛世,明德昭昭,褒风教之源,兴忠贞之祀,乃我等责任。”2002年暮春,陈老瞒着家人,毅然携巨资驻汨罗修屈原墓。
陈老来永青村察看屈原疑冢时,还找不到上山的路。村民帮他披荆斩棘,找到了湮没在杂草丛中的屈原墓碑。当时他激动万分,觉得一颗心终于可以安顿下来了。他想尽快把屈原墓修复好。陈老说:“屈原墓是不该被人们忘记的。早在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我到过曲阜孔林,规模多大呀,保存多么完整呀!孟林林地面积也近千亩。而屈子与孔子、孟子相比,毫不逊色呀!”
陈老想,对屈原疑冢遗址不动,但墓四周可以美化,以方便后人瞻仰和凭吊。永青村负责屈原墓工程建设的赵细军告诉记者:“那年农历四月初二,陈老找我修整屈原墓,要求端午前完成任务。从开工日起,不管天晴下雨,陈老每天都在8点前赶到工地监工,任何细处都不放过。看到一个古稀老人,怀着对屈子的崇拜之情,尽己之力斥资修建屈原墓,我们觉得只有认真细致工作,才对得起陈老。”
奇迹出现了。在汨罗市委、市政府及市台办、文化局、范家园镇的大力支持下,仅26天,屈原墓修复工程告竣:一级、二级平台与环墓游路建成,墓四周修筑了一条1米高的釉彩围墙。但由于过度操劳,陈老病倒了,住院一个多月。
又是两年风霜雨雪,在陈老不懈努力下,屈原墓牌坊、祭奠广场、墓地公园、屈原碑廊先后落成,总投资达900万元。他稚童般笑着告诉记者:“待事情干完,老伴和3个儿子都理解支持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