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话“弱爆了”
“塑普”大行其道
9月12日,记者分别调查了长沙话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存在感”。
在珈琳凯乐国际幼儿园学前班,该班31人,会说长沙话的孩子仅12人,父母均为长沙人。而该班中还有7名长沙人的孩子,完全不会讲长沙话。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清水塘第二小学二年级二班中,该班48名学生,仅16人会讲长沙话。12名不会讲长沙话的学生,父母也均为长沙人,和幼儿园情况一样,都是因为“爸妈要我们讲普通话”。
普通话一边倒的态势在天心区一中初二366班中有所扭转。该班50人,其中34人讲长沙话。若以普通话等级考试的标准,班主任王佳妮说,学生的普通话顶多是“三级乙等”或“二级乙等”的水平,都是带长沙口音的塑料普通话。
在采访的10名家长中,其中6名是长沙人。要求孩子学普通话的3人,他们认为,学好普通话,以后找工作、交际都方便;方言只能在小地方交流,很“土”。
也有3名家长力挺长沙话。方言是故乡的标志,方言让人感到亲切。
孩子从小学普通话
威胁方言?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一直讲普通话,会不会压根不懂方言?
长沙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黄从清以本报上述的调查数据为例,“幼儿园和小学阶段,会讲长沙话的学生很少,到了初高中,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使用长沙方言。这个数据正好表明,从小让孩子说普通话,不会对方言构成威胁。”
黄从清同时表示,“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里,推广普通话并没有说不许大家讲方言,只是确定了在公务员、服务业、新闻媒体、学校四大领域里要讲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