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才:
仁心传播“红心果”
编者按:2005年,湖南响应中央号召,在三湘大地上播撒“科技特派员”的星星之火。10年来,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科研人员从高校、实验室走向基层、投身农村,带动开展科技创新,不断开拓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路子,带领农民脱贫致富。本报自今日起推出专栏,探访那些给当地农民带来真正实惠的“科技特派员”,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孙敏坚
【人物】
王仁才,男,湖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猕猴桃果树科研和教学。
2007年,王仁才作为省农业科技特派员,派驻凤凰县廖家桥镇。7年来,在他的辛苦努力下,该镇的猕猴桃种植面积达1.16万亩,产值过亿元,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故事】
这段时间,王仁才心里乐开了花。
眼下还未到果子成熟的季节,凤凰县廖家桥镇的红心猕猴桃,就已经被预订了大半。
“现在大家都知道,我们这儿的猕猴桃,味道好着呢!”6月中旬,王仁才向记者谈到自己的“宝贝”,满口骄傲。
廖家桥镇,是我省最早的猕猴桃生产基地之一,具有20多年的栽培历史,种植基础较好。过去品种单一,大多数果园管理粗放,技术体系不配套。果农为增大果实,甚至滥用“大果灵”等添加剂,严重制约了产业发展。
2007年,王仁才带着他的研究成果来到这里。他没有花哨的许诺,只是选取一块试验田,进行猕猴桃优良品种的试验与示范。
短短一年,果农们就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示范园内的猕猴桃果树,第一年平均亩产1500公斤,产量比普通果树高出50%;果品糖度由11%,提高到15%以上。
果农的“激情”一下子就被点燃了,找王仁才要果苗、学技术的几乎打爆了他的电话。
王仁才一方面编写了全套的栽培技术资料,另一方面开办“猕猴桃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班”,重点培训施肥、授粉、病虫防治等技术,有效提升了当地猕猴桃的种植水平。
如今,红心猕猴桃1公斤卖到近30元,一亩收入2万余元。果农发了家致了富, 猕猴桃成了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感言】
王仁才:“对于一个科技特派员来说,带领群众找到合适的产业,创建一个新的发展模式,带领群众发家致富,才是帮扶的最终目的。我们正在探索建立以项目为纽带、以基地为依托,由科技特派员牵头,联合当地技术人员、种植户、协会和龙头企业,共同打造完整产业链,真正提高当地的‘造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