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国内工资上涨汇率变化,海外淘金魅力减退
“2000年以前,招聘十个外派劳务,一下子来四五十个人应聘,而现在,能来二十个就不错了。”国湘人力董事长张湘娥对打洋工魅力减退深有感触。近年来,受国内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外劳务出现降温的趋势。
今年35岁的长沙人谭天(化名),去年底刚从德国回来。在之前的四年里,他先后在慕尼黑和法兰克福的两家中餐馆当大厨。如今的他还在休息。“不打算再去了,回来找份工作或者自己创业。”谭天告诉记者,虽然四年赚了近40万元人民币,月薪也有一两万元,但是现在国内的工价涨得快,和国外的差距不大,还能照顾家人。
除了国内工价大幅上涨外,人民币升值也让打洋工失去优势。2009年谭天刚去德国时,欧元对人民币汇率是1:9.8,而到2013年12月只有1:8.3,也就是说10000欧元,换成人民币就蒸发了15000元。
打洋工热情减退,不仅仅是打工者的原因。2012年《对外劳务合作管理条例》实施后,湖南外派劳务市场已经洗牌。省商务厅对外投资与经济合作处副处长张刚介绍,条例出台后,成立一家劳务公司的门槛比以前足足高了一倍。比如实际缴纳注册资本不得低于600万元,风险处置备用金(即保证金)不得低于300万元。目前全省外派劳务公司仅11家,其中9家在长沙。“准入门槛的提高,肯定有利于湖南外派劳务市场的长远发展,也保护了外派劳务者的利益。”
同时,一些国家对外国劳工的要求提高,也将一些打工者挡在门外。例如,2007年,德国对中国厨师的要求,从只需5年工作经验,提高为“受过2年专业培训,2年工作经验”。长期以来,我国的厨师大都是师傅带徒弟这种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有“文凭”的很少。此后,在德国的湖南厨师从2007年前的1000多人,锐减到目前的300人左右。
转型
多管齐下,创对外“劳务湘军”品牌
针对对外劳务合作面临的不利影响,省市商务部门在危机中寻求机会,积极推动对外劳务合作升级转型,创对外劳务湘军品牌,大力推动高端劳务发展,先后开拓了赴新加坡的高级护理,赴欧美的高级职业经理人等。
为提高湖南的外派劳务质量,省、市商务部门在全省设立了80余个外派劳务技能培训基地。浏阳、宁乡已被授牌为省级外派劳务基地县。为推动长沙市外派劳务市场的规范化与透明化,杜绝非法劳务中介,全省目前共建立35个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为劳务人员和外派企业免费提供对接服务,监督外派企业和劳务人员依法签署合同。
按照相关规定,出国务工需要缴纳的费用,包括缴纳给外派劳务公司的服务费、出国手续费等,总计大约为四到五万元。为了帮助部分劳务人员解决前期费用,省商务厅与银行合作,启动劳务人员小额贷款,为外出劳务人员提供资金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