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需要这样的人”
这些年,熊国剑始终觉得进退两难,身处官场,终究还是融不进去,不熟悉这里的“游戏规则”;可要出来,却又没那么容易。
因为这些文章,从1998年起,县里找熊国剑“申冤”的人越来越多,不论在办公室还是在家,有时候第一批人还没送走,第二批又接踵而至。
同事们戏称他的办公室是江永县的“编外信访办”。
这“盛况”在1998年年底终结,《江永报》解散,熊国剑的去留成为问题。
有领导询问他想去哪儿,他明知不可能,但还是直接说:“检察院。”对方笑了笑,将他安排在江永县交通运输局担任副局长。
这段成为他后来人生中屡次被人诟病的经历,很多人的理解是,熊国剑之前做这些舆论监督报道,就是为了得到注意,更快升官。
而在熊国剑看来,这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并未多想。
但相比起外界的热烈,同僚对他的态度要冷淡得多。
第一天进入交通运输局,熊国剑记得清楚,当时的交通局是一幢小楼,空间逼仄,只能从左边的一扇小门进入。
当时的领导对这位“刺头”怀有戒心,晾了好几天后,才给他安排办公室和工作。
他觉得和周围的氛围始终不搭:周围的人都若即若离,很难找到一个说话的人。
走在大街上,他也能感觉到一种疏离,认识的人能不与他打招呼就尽量避而远之。只要有人与熊国剑零距离接触,第二天,小县城就会传言他又要曝某某部门的光。
同事蒋丽君也觉察到“副局长”的变化,面对办公室里集结的“申冤”者,熊国剑渐渐不再拍桌子动怒,而是会有些无奈地说:“这个事情我实在没法解决。”
担任交通局副局长期间,熊国剑曾分管汽车厂改制,这次面对的人不是申冤者,而是下岗职工。有工人跟他诉苦,说一刀切的赔偿如何不公,他也没了辙,只能回答:“政策就摆在那里,就那么些钱,没办法。”
熊国剑说,这些年,他始终觉得进退两难,身处官场,终究还是融不进去,不熟悉这里的“游戏规则”;可要出来,却又没那么容易。
因为没有真正融入,所以过往的十几年,他自认为从未卷入内斗,至少能判断是非对错。
但交通局党委书记郭星觉得,江永县需要这样的人。“有熊国剑在这里,至少有些人不会胡来。”郭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