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一考定终身”
主持:华声在线 李艳华
撰稿:本报记者 陈勇 杨柳青
统筹:蒙志军
【嘉宾】
张国骥 省人大代表、湖南师大党委书记、教授
肖建玲 省人大代表、株洲世纪星实验学校校长
张映梅 省政协委员、团邵阳市委书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 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 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 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这些措施是打破了“分数决定命运”现状的需要,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改革将高考从“指挥棒”变成“服务器”,从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计划招生转变为专业为基础的自主招生,学校和学生选择权都将进一步扩大,备受社会关注,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
【访谈现场】
多元录取机制给学生多方面选择
主持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逐步推进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那么,什么叫做多元录取机制?
张国骥:多元录取机制是基于统一高考,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现在,可以说是完全按照统一考试的分数来录取学生,以后不仅要看高 考的分数,还要看学生平时的综合素质和综合素养,这样就打破了完全由分数一考定终身的格局,这里面的关键,是给学生有多方面的选择,给学校比较大的招生自 主权,还有一个,考试也是多元的,几方面配合的录取机制。
我校从严格上讲,目前还没有完全实行多元录取机制,目前还是按照分数来定录取。现在教育部给了我们一个自主招生的政策,本科生每年招生计划的5%,这个5%我们大概每年有200到300是我们自主招生的学生,这是一种探索,是能够为以后进一步过渡到多元录取的探索。
“一考定终身”不适合社会现实需要
主持人:相比20年前,现在的考生可能会有更多的选择,为什么时隔这么多年重提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问题,这是否符合现在的实际情况?
张映梅:我觉得,一考定终身这样的制度,跟我们社会的现实需求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通过高考这个独木桥,挤进了大学的门,那么从大学出来以 后,就业又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高考并不能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只有把一考定终身的体制进行改革,使它更加能够切合 现实的需要,才能够科学选拔人才,也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
张国骥:通过我们几十年的高考,还是发现我们这样一考定终身,里面有一个问题,就是学生的选择权太小,学校的自主招生权利太小,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太单一。所以,重提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问题还是符合目前的现实,改革的方向是对的。
多方配套推进招考制度改革
主持人:前些年,有些省市出台了相关政策来打破一考定终身制度,但好像效果并不是很好。那么,阻碍这个政策推进的原因是什么?
张映梅:我觉得,首先就是还没有形成社会普遍的共识。第二,就是推进的方案可能还不是那么科学合理。第三就是从打破旧有体制到建立一种新的比较科学的选拔人才机制,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张国骥:之所以现在还没有全面铺开,我觉得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政府、社会、家长、学生,还有学校。首先,考试应该是多元的,要打破一考定 终身,那考试就要多元。其次,学校的招生权、自主权要增大。第三,家长要配合,要理解,学生也要变过来,由应试教育变过来。当然特别是政府,权力下放很重 要,学校的招生自主权要落实好。
肖建玲:我认为,最关键的应该是录取制度的改革。现在高考分数是唯一录取依据。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但没有减轻负担,反而增加了负担。所以我觉得只有真正实施自主招生,让学生在一年当中能够有几次考试,这样才能够真正打破一考定终生。
推行英语社会化考试应注重综合考虑
主持人:2013年,高考招生制度就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比如说北京市教育考试院宣布实行新的高考方案,英语科目实行一年两次社会化的考试,择优录取。那么目前我省有没有类似的考试呢?从英语科目入手只是改革的一小步,一小步会不会成为高考改革的一大步呢?
肖建玲:学英语,应该注重于实际的运用。但是我国这么多年来,全国人民都在学英语,学不会、学得会大家都在啃,最后的结果呢,很多人的英语变成了哑巴英语。所以说,让学习英语注重于实际运用,推行英语社会化考试和降低英语在高考分值中的比例和分量,我期待着这一天。
张国骥:第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这么做。就是说通过社会考试,按照社会考试的成绩,高校来承认,再作为录取学生的依据,我们还没有这么做。我们 高校招生现在还是按照高考的成绩。第二个问题,从英语科目的考试改革起步,一步步来也是可以的,也会有效果。但是这个问题可能不那么简单,英语科目考试改 革只是一个方面。这个还涉及到很多其他方面,我总觉得要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要改革,确实要综合考虑,不完全是英语科目的考试改革。
张映梅:我觉得英语的这种社会化考试,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因为英语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像原来英语作为高考统一考试的一个科目,分值跟语文数学都 是一样高的,这个跟我们实际需要还是有一些脱节的地方。你在学校里面英语学得很好,分数很高,但是你毕业出来以后,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再用上,这样的话就 造成了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
扩大学生选择自主权和高校招生自主权
主持人:在高考录取制度改革方面,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机制?
张国骥:高考录取制度改革方面核心问题是要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考虑到学生的自主,他有选择的权利,比如说一年有几次选择,考哪个学校,可以 选择不同的学校考,这次过不了,下次过,这才是真正的回归教育规律,回归到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针对这个方面看,就有很多东西要变革。比如说学校自主 招生要扩大。将来估计会有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自己出题考试。那就是说,以后这样他就慢慢地多元了,北大,清华有自己考试的一套体系,那学生就会有非常有 广阔的自主权,这个建立起来以后,真正起到了改革一考定终身的这样一个格局。
张映梅:我认为,一个是不能单纯以分数来论英雄,一定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提倡把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学业水平测试,高考的成绩,以及社 会化考试成绩结合起来。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的选择取向也很重要。现在学生,包括整个社会上有一个意识,就是觉得只有进985学校,211学校,进 北大,清华才是成才的好途径。而大家对职业技术类学校不怎么感兴趣,导致在录取当中一些专业技术性很强的,特别是职业技术类院校选不到人。观念还要转变。
公开公平公正是前提
主持人:那无论是招生还是录取,大家都非常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公开公平公正,我们如何去做到这点呢?西方一些选拔人才的制度,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
张国骥:保证教育公平公正,从国家、政府层面来讲,就是要设计好,要有很好的监督机制。监督要到位,要管用,包括舆论的监督,社会的监督,权利的监督,政府部门的监督等。
西方这方面还是有经验的,比如说如果你在教育招生的时候不公平公正,你这个学校就会威信扫地了,社会就会群起而攻之了。这个说明社会的诚信一定 要建立起来。你比如说考试多元,在社会上进行考试,诚信就要讲究了,你这个考试必须可靠、可信。比如,对学生高中学业水平进行综合评估,那你对这个高中生 高中阶段的学业水平评估就要客观公正。所以,就要建立非常有效的监督机制。
张映梅:我个人觉得,在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环节都可以突出重点,要维护公平正义,一个是在事前,在规则制定上面,要比较科学,要可操作。在事 中,就是要注重阳光运行,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事后,还要强化督导和评价,要强化考核,要让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有明显不同的结果。
因材施教,人人成材
主持人:请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综合改革的亮点有哪些?对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
张国骥:这里面主要是两条,第一,使教育回归教育规律。就是教育要像教育,教育有自己的规律和自己的价值。这些改革会使教育从本质上得到真正回 归。第二,会使我们的人才培养真正朝一个健康方向发展。将促进学生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且会促进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不同类型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人人 都成材。
张映梅:我感觉决定最大的亮点是高考录取制度的改革,高考录取制度是教育综合改革的牛鼻子。由此带来的变化主要有4个,第一,国家会更加把教育 摆在一个战略性的地位,把尊师重教提上一个更重要的议事日程。第二,教育综合改革之后,教育机构的设置应该更加多层次,更加多元,特别是要把职业技术教育 摆上一个更重要的位置。第三,教育系统、学校去行政化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快。第四,单纯的学业的、学科知识的教育,将会转变成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注重学生 人格的养成,注重学生好的习惯的培养。
肖建玲: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觉得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了立德树人,就是我们的老师必须要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能力、有社会实践能力的人。
【百姓视角】
我的孩子虽然还很小,却已提前过上“上学+培训”两点一线的生活。做家长的,哪个都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都想孩子长大后有个不错的出息。但我真心希望不再“一考定终生”,孩子的选择能再多一点,不用被考试压倒。
—— 长沙市民 成斌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普通高中、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推进考试招生制度和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