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群众错当成“田把式”

  上世纪70年代,邵东主要经济工作以农业为主。

  当时,刘中心一个星期有四五天都往田间地头跑。邵东县文史办副主任申喜平告诉记者,当时的县委大院里流传着一句话:“办公室里找不到刘书记的人,哪里有中心工作他就在哪里。”

  一次,在九龙岭公社的稻田边,看到社员们浸种育秧的方法不对,刘中心挽起裤腿就下到田里,手把手地教了起来。

  有社员好奇地打量着这个农民“扮相”的人问:“你哪个公社的,何噶古噶(为什么这么)里手咯?”

  得知这位“田把式”居然是县委书记,社员们又是惊讶又是欣喜,纷纷围上来请教农业技术,“专家书记”的外号不胫而走。

  当时,我国南方正在推广双季稻,然而由于种双季稻比种单季稻需要多付出近一倍的劳动,邵东不少群众不愿意改种,还发生了偷偷将双季稻种子换成单季稻种子的情况。

  为了说服群众种双季稻,刘中心几乎跑遍了所有乡镇。一次,他带领工作人员一路步行一路查访,走到黑田铺公社,正巧碰上一起偷换种子的事件,公社主任要把种子换回去,群众不肯,双方僵持不下。刘中心见状,赶紧从人群中挤了进去,大声说:“大家听我讲一句!”

  接着,刘中心笑眯眯地给大家算了一笔账:种双季稻付出劳动多,但收获更多,一亩能增产几百斤……直白朴实的一番话,把大家都说服了。

  “他是‘专家书记’刘中心,肯定不得哄人的。”人群中有眼尖的,认出了人是县委书记,大家就更信服了。

  在刘中心和各级干部苦口婆心的宣传、劝说下,越来越多的群众改种了双季稻,全县粮食连年增产。像这般带头实干、攻坚克难,是刘中心一以贯之的工作作风。他在地委书记任上,提出“把荒山变为银行,把大地变为粮仓,从地下挖出宝藏,叫江河发出电光,加快步伐建设邵阳”,带领干部群众披肝沥胆艰苦奋斗,使随后几年成为邵阳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