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看这张照片——

  (今日女报/凤网首席记者 谭里和) 这张照片拍摄于广州,时间为1967年5月1日,后排站立者左边为黄琼英,右系杨友芬,前排为张良忻的父母和弟弟

  这是一张拍摄于48年前的照片。照片上后排站立的,是湖南籍的医院女特护黄琼英(左)和杨友芬(右)。1967年,她们在原“广州空军458医院”特护一名在抗美援越战场上负重伤的山东籍战士张良忻,并和这个家庭结下了深厚情谊。

  时光荏苒,当年的战士已白发苍苍,但他心心念念的,仍是希望找到这两名女特护,并对她们说上一声谢谢,“这是我父母的临终嘱托,也是我的心愿”。

  请问,您是否认识图片中的这两名女特护,或是有她们身在何处的相关线索?我们期待,在大家的努力下,能帮助张良忻老人实现心愿,重续这段珍贵的情谊。

  老照片背后的珍贵情谊

  这是一张拍摄于1967年5月1日的照片,虽然距离现在已经整整48年,但这张老照片,却关乎一段弥足珍贵的情谊、一段虽已远去却不能被忘记的历史。

  提供这张照片的人叫张良忻,山东省章丘市相公镇河庄村人,一位参加过抗美援越战争,后被授予二等战功的老兵。

  照片上,前排坐着的,是张良忻的父母和弟弟;后面站立的这两位身着军装的清秀女兵,则是原“广州空军458医院”(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八医院”的前身)的女特护。左边的女特护叫黄琼英,右边的叫杨友芬。

  现在,让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听老人讲述这张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1966年10月15日18时,这个时间,刻在张良忻的心里。隶属空军高炮十师29团,刚满20岁的张良忻和战友一起奉命前往越南,执行抗美援越任务。

  “出关前,首长脸色凝重地对我们说,大家再回头看一眼祖国的美丽山河吧。”张良忻说,当大家转过脸时,看到的却是战车掀起的漫天尘土。不知是扬尘迷了眼,还是保家卫国的激昂,亦或是此去经年不再还的悲壮,大家的眼里,都噙着泪水。

  3个月后的1967年1月20日,在越南战场历经十余场战斗的张良忻被炸弹爆炸时的钢珠碎片击中头部。同班战友陈李业发现他还有微弱的气息,爬着把他背下了山。

  张良忻在野战医院昏迷了5天5夜,后又历经艰难回国,转入南宁、桂林等地条件较好的医院。两个月后,仍没有脱离危险的张良忻被送往当时的“广州空军458医院”接受治疗。

  在这里,张良忻遇到了给他第二次生命的白衣天使。

  湖南女特护医院里唱响《浏阳河》

  由于张良忻是在战场上负伤的,医院里的医护人员也因此把他视为战斗英雄。经过医生的全力抢救,张良忻总算挺了过来。鉴于他的身体状况,医院还特意给他安排了两名女特护——她们就是黄琼英和杨友芬。

  “两个姑娘看上去年纪跟我一般大。”张良忻回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自己很少和两名特护说话,但特护们对他的照顾可谓是细致入微。“我受伤后生活不能自理,她们每天给我洗脸喂饭,甚至大小便都帮我处理,没有任何怨言。”

  有一天上午,张良忻接到通知,说是一位首长会来看望他。当天下午,在黄琼英和杨友芬的引领下,首长来到了张良忻的病床前。

  “首长是我们在越南战场上所属的空七军副政委,因为在战斗中受了伤,所以他也转到了这个医院。”张良忻说,首长对他们这些参战负伤的战士很关心,“经常来我们的病房串门,也邀请我们去他的病房,大家聊得最多的,就是战场上用高炮打飞机的事”。

  有一天,首长突然问张良忻等人:“你们的父母知道你们受伤了吗?”

  张良忻如实回答:“不知道。”因为根据当时部队的规定,他们出国参战是保密的,即便负伤也不能告诉家人。

  听到张良忻的回答,首长沉思半晌后说:“孩子,我对不起你们,也对不起你们的父母。都这样了,家里还不知道孩子的情况。我跟医院协调,让大家的父母能来医院探望。你们是为国家负伤的,是功臣,国家不会忘记你们。”

  几天后,护士长便带着黄琼英和杨友芬开始登记每个负伤战士的详细家庭地址。

  1967年4月底,正在病床上昏睡的张良忻,隐约感觉眼前有几个熟悉的身影。他睁大眼睛一看,日思夜想的父母和弟弟居然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原来,经过首长协调,医院在经费非常紧张的情况下,为每位受伤战士的家属寄去了一封信和往返的路费。张良忻的父母在得知孩子受伤后,经过四天三夜的长途辗转,这才到达广州,见到了儿子。

  母亲齐如芸见到病榻上憔悴的儿子,忍不住哭了起来,却被丈夫张玉武喝止住了:“咱们儿子是保家卫国,哪怕牺牲了都值得。”

  随后,黄琼英、杨友芬两位特护安排张良忻的家人住进了医院招待所。她们在护理张良忻的同时,也兼顾照料其父母和弟弟的生活。而张良忻对两位女特护的了解,都是从父母口中得知的。

  有一天,齐如芸在给张良忻擦背时感叹:“你真是有福气,这两个姑娘跟你同年,看把你照顾得多好啊。”她告诉张良忻,黄琼英和杨友芬跟他一样,都是1946年出生的,杨友芬只比他大一个多月,黄琼英则比他还小几个月。两人都来自毛主席的家乡——湖南,黄琼英的口音跟毛主席的口音挺相似。母亲还告诉他,在工作闲暇时,黄琼英和杨友芬会到医院招待所找他们聊天,两个活泼的姑娘,甚至会为他们唱《浏阳河》来解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