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1月,攸县向网友和全县群众征集意见,希望在“攸州、攸县、攸水、梅城”4个名称中,选择最满意的一个作为改县设市后的名称。这也意味着,沉寂了20年的设市梦,被再次提上日程。
事实上,多年来攸县一直没有放弃。自国家1997年关闭“县改市”闸门后,攸县一直在苦练内功,等待一朝成功。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正逐步落地,有迹象显示,“县改市”政策开闸在即。这一次,攸县已准备就绪。
目光从“三农”转向工业
“县”与“市”,一字之差,却有天壤之别。
最主要的在于功能侧重。县,主要关注“三农”,即使是工业、第三产业,也都是围绕农业发展而设,为农业服务;市,侧重于工业、城市建设、职工生活等,能够形成工业和第三产业集聚式增长。
因功能不同,各自享有的权限自然也不同。例如,国家对县的用地指标限制很紧,必须按人口、道路等进行规划,而县级市可享有更多的审批权和自主权,因此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报批、项目立项、上级资金争取等方面,都更有优势。
对于区域来说,发展是第一要义,在当地不少机关干部心中,改名还有另外一层意义――提升区域影响力,“县改市后,对外招商引资更具吸引力。”
在专业人士眼中,改县设市最直接的影响,将是加速当地的城市化进程。“县级市政府职能须同时考虑城区、乡村管理,注意协调城乡关系,其中重点之一就是城市建设。”市委党校教育长黄夏先说。
先行改县设市的一些地区,已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同为湖北革命老区的麻城和红安,前者改县设市后发展十分迅猛,招商引资远超后者,且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更胜一筹,而后者则日益被边缘化。
经济转型,打造区域中心城
长期以来,煤炭产业在攸县县域经济中一枝独秀,几乎占据该县财政总收入的半壁江山。
多年的快速发展,资源型经济遭遇发展瓶颈,攸县必须谋求转型,升级重生。
中央召开的城镇化工作会议,以及我市明确提出县域崛起的发展思路,连续释放的利好信号,无一不让攸县感受到新一轮发展热潮的来临。
“县域将成为新一轮区域发展的热点所在。”敏锐抓住发展机遇,今年年初,改县设市被明确定为该县今年的三大梦想之一。
放眼未来,经济发展既要有继承,又要有新思路。“把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变成经济实力优势。”攸县为自己定位为“三基地一中心”,即湘东南部的煤电能源基地,旅游休闲基地、商贸物流基地和湘东南部的区域中心城市。
理顺思路,攸县以产业兴县,依托现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煤炭能源、建材陶瓷、烟花鞭炮、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五大重点产业。其中,对原有的煤炭产业下狠心调整,整合现有煤矿,组建14家煤炭集团公司,变分散为规模化。
从原来单一产业发展,到现在多产业同步发展,从无到有,园区成为攸县产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园区是我们的潜力所在,也是希望所在,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攸县县委书记胡湘之认为,完善的园区基础建设、配套的产业优惠政策,才能形成产业“高地”、投资“洼地”。
这一切都需要投资带动。近几年,该县通过银行、社会、招商引资各种平台运作,每年投入城镇建设资金10亿元以上,煤矿技改资金20亿元以上。
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让攸县想方设法加大对产业基础建设的支持,改县设市的愿望愈发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