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鲟、鲥鱼等各种标本让同学们眼花缭乱。王志伟 摄
- 长颌鲚。别名:刀鲚、刀鱼、毛叶
- 中华倒刺鲃。别名:青波、乌鳞
- 岩原鲤。别名:岩鲤、黑鲤
- 鯮鱼。别名:吹火筒
- 鲥鱼。别名:时鱼、三来、迟鱼 均为资料图片
湘江近年绝迹鱼类
本报讯(记者 周辉霞)今天我们不保护它,明天子孙后代就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它。对于这句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语,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所长伍远安感受特别深。得知长沙晚报组织小学生到所里参观鱼苗孵化以及湘江珍稀鱼类资源情况,这位与鱼打了近30年交道的专家,特地在昨日抽出时间当了一回课外老师,他告诉孩子们,不到30年湘江里就有5种鱼绝迹。
湘江里目前还有鱼类142种
在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办公楼的五楼,大大小小的标本鱼静静地躺在福尔马林里,或陈列在标本台上。来自芙蓉区大同二小的孩子们看到各种名字的鱼觉得十分新奇。“从1959年建所开始搜集鱼类标本,共搜到160多种,有好多以前还能在湘江里看到,现在只能看标本了。”伍所长告诉孩子们,湘江历史上曾有各种鱼类159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鱼类资源调查发现,湘江里的鱼类为147种,而最近的一次资源调查发现,又有5种鱼已经灭绝,江里的鱼类只有142种了。此外,湘江里还有蚬子、蚌壳、螺等底栖生物64种,虾、螃蟹等生物34种。
在一个半米高的标本瓶里,一条体态匀称的鱼儿看上去与常见的鲢鱼相似,伍所长遗憾地告诉孩子们:“这种鱼我看到过,但你们在湘江里已经看不到它的踪影了,它的名字叫鲥鱼。”鲥鱼曾与河豚、刀鱼齐名,被称为长江三鲜,是水中珍品,1988年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第一级保护物种。对于现在市面上出售的鲥鱼,他介绍此鲥鱼为美国鲥鱼,非肉质细腻的本土鲥鱼。
第216号标本是1973年采集于沅水的湘华鲮。这种鱼只有湖南有。它们以前生活在湘、资、沅、澧四水和洞庭湖里,现在科研人员只能在沅水里找到它们的身影了。
鱼不是只要有水就能生存吗,为何会频频绝迹?同学们的这个问题得到了解答:主要原因是繁殖地遭到了破坏。鱼类受进化的影响,其繁殖地是固定的,一旦繁殖地遭到破坏之后,它们很难找到替代的生殖地,也就没有了后代。
要想江河水清,必须有丰富的鱼类
在一个高高的标本瓶里,一条像蛇一样的鱼让同学们产生了兴趣。仔细一看标本说明,原来是鳗鲡,别名白鳝。这种鱼是洄游性鱼类,它们的爸爸妈妈到太平洋深海里繁殖之后,儿女们又顺着父母游走的路线回家,通过吴淞口沿长江到洞庭湖,再游到湘江里长大。
一条一米多长的中华鲟标本是所里最大的鱼类标本。说起这个珍贵标本的来历,伍所长介绍,这条中华鲟是从海里洄游到长江来生宝宝的。它本应去宜昌,结果走错路到了洞庭湖,误入了渔民网中,受伤太重而死亡。这条鱼在活着的时候有190公斤,身长3.06米,胸围有1.37米。
湘江鱼类资源的减少让水产专家们很是忧心。“湘江沿岸这么多城市,生活着数千万人,各种污水排到江里后会造成浮游植物的孳长,因此要想水清,必须有丰富的鱼类,其实保护鱼类资源,就是保护沿岸人们赖以生存的湘江生态。”伍远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