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7月毛泽东与王鹤滨合影
余玮
在北京甘家口一栋住宅楼里住着一位看似普通的老者,从1949年8月到1953年11月,他一直担任着照顾毛泽东生活起居的任务,甚至连毛主席的女儿李敏和李讷进北京师大女附中学习时入学登记表上的家长一栏,填写的都是他的名字……他,就是毛泽东主席的第三任保健医生兼生活秘书王鹤滨。
被毛主席的“粗话”冲淡了拘谨
1949年8月的一天,中共中央办公厅行政处负责人罗道让对王鹤滨说:“鹤滨同志,上级决定派你到中南海去做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叫我与你谈谈,看你有什么意见?”面对突如其来的消息,王鹤滨犹豫了一下回答说:“我去,但怕做不好!”“去吧!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是个极好的学习机会,你进城去找傅连劳荆峋咛宓叵蚰憬淮挝瘛!
当天午饭后,王鹤滨便进城,在弓弦胡同2号找到傅连赖陌旃摇8盗揽偶剑骸昂妆跬荆赡闳ジ飨霰=∫缴鹑沃卮螅霾坏冒氲悴畲怼壳埃H沃醒胧壮ひ搅票=”ぷ鞯耐净购苌伲慊沟靡婀芷渌肝皇榧堑谋=”ぷ鳎院笤倥浔溉嗽薄!备盗雷詈蠡股钋榈厮担骸昂妆跬荆闶俏遗傻矫飨肀叩H伪=∫搅乒ぷ鞯牡谌灰缴N腋飨扇サ牡谝晃灰缴俏业呐觯臀业呐诜AB(A、B是反布尔什维克的英文缩写)团时,被当做AB团分子错杀掉了!第二个医生名叫周毅胜,他现在是一个旅的卫生部长。”
王鹤滨手持傅连狼妆市吹慕樯苄牛吹街心虾!R惶欤蠖闹蛋辔朗客跽窈Mㄖ鹾妆醯街飨Α5搅嗣蠖钠鹁邮遥鹾妆蹩吹街飨┳啪擅聿甲龅乃孪蛴也辔栽诖采希殖肿欧碜诺南咦笆檎谠亩痢<鹾妆踅矗飨⒓唇种械氖榉旁诹舜裁娑嗟氖槎焉希檬质疽馔鹾妆踝揭话芽勘骋巫由稀H缓笮ψ潘担骸巴跻缴壳拔艺饫锏氖虑椴欢啵惺奔淠慊挂嗾展艘幌缕渌募肝皇榧恰!蓖鹾妆跞窆嶙⒌靥牛砬橛行┚薪鳌U馐保蠖Ц吡说闵鳎ρ缘溃 “王医生,在我这里工作不要拘束,有话就说有屁就放――啊?”
王鹤滨一直记得,当时毛泽东将最后的“啊”字音发成“ǎ”音:这句话说出后,他还大笑起来。王鹤滨曾回忆说,在此之前,毛泽东给自己的印象是庄重严肃,每句话都一字千金、掷地有声的,这次眼前的毛泽东却说出这样的粗话,立刻冲淡了自己的拘谨,调节了交流的气氛。
不记得毛主席是否吃过红烧肉
毛泽东吃饭不像常人那样按时、按顿很有规律,常常是被值班卫士提醒或催着才吃一顿饭,要保证他在24小时以内吃上三顿饭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如果做好的饭菜,不管是什么原因毛泽东吃得很少,就成了大家的负担,当班卫士的心情就更加沉重,认为自己没有尽到责任。
这样,毛泽东喜欢吃什么菜,就成了身边工作人员观察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不管是医生、护士,还是卫士、厨师,都想发现毛泽东喜欢吃什么菜的“秘密”,因为毛泽东从不点做什么菜,只是任由厨师去做。但是,大家观察了很久,还是搞不清楚毛泽东到底喜爱吃什么菜。
因为王鹤滨经常陪毛泽东吃饭,这个观察任务就自然地落在王鹤滨的身上。经过多次的观察,王鹤滨发现,原来毛泽东吃得多的菜,都是离自己近的“门前菜”,距离远一点的菜就吃得少一些。如果说毛泽东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的话,那就是带有湖南一般人的饮食习惯。平时,毛泽东主食吃大米多些,几乎每餐都有,有时加点白面花卷、烧麦之类,只能说是点心。毛泽东爱吃的,或者准确地说是每餐都有的,就是湖南厨师老廖亲手做的带辣味的腐乳,炒的或炸的辣椒段。炒菜中常有苦瓜、青蒿、空心菜、芹菜,多是些绿色的纤维多的带特殊味道的青菜。
大家知道了毛泽东爱吃“门前菜”,事情就好办多了,厨师可以主动地替毛泽东变换菜的品种甚至口味,而不必担心他爱吃不爱吃了。
曾有大量文章介绍毛泽东爱吃红烧肉,于是有了“毛氏红烧肉”一说。王鹤滨说“我在他老人家身边工作的时间里,很少见他吃红烧肉,甚至记不得毛主席是否吃过红烧肉”。
医生戴口罩是爱护病人还是为了保护自己
一天下午,毛泽东醒后没有起床,王鹤滨照例去他的卧室了解他的健康状况。王鹤滨测量了一下血压后正要离去,毛泽东放下手中的书,侧过头来说:“你们医生看病人时,戴着大口罩,是为了爱护病人?还是为了保护你们自己?我看是怕病人把疾病传染给你们?对吧!不然为什么住在病房里的病人,不都给戴上口罩哩!?”
王鹤滨听后,觉得有点不是滋味,也没有马上回答毛泽东的问题。他想,毛泽东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他多年的思考,也可能是毛泽东在某一次去医院探视病人看到的情况而引起他的思索。
那段时间,王鹤滨一直被这个问题困惑着。“我想,医生戴口罩是无可非议的,医生容易被病人传染上疾病,这是医务人员包括医生在内的职业性危害。医生看病人或为病人检查身体时戴口罩,对医生对病人都有好处,这是用不着申辩的。但是,在戴口罩的这件事上,毛主席看问题的角度是非常尖锐而深刻的,他看问题、提出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群众。本来,在医院里病人的交叉感染是个重要问题,一直是作为医院的严重课题,却没有人像主席那样从这种角度提出来。当然不只是戴口罩问题。首先把病人保护好,不使他(她)发生另外的感染。”王鹤滨说,毛泽东提出的口罩问题是这样尖锐,迫使他反复地问自己:“如果口罩没有防病作用,为什么要戴它呢?如果口罩有防病作用,为什么不给医院里的病人都戴上口罩呢?”
入学登记表上成为李敏李讷“家长”
毛泽东很难得和他的两个女儿李敏、李讷在一起享受家庭的快乐。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毛泽东既是一位十分重感情的父亲,同时又是一位十分严厉的一家之长。
李讷取“李”姓,是随其母李云鹤(江青原名)的姓而来。李敏(毛泽东与贺子珍所生)出生在陕西保安,生下来时又瘦又小,邓颖超看望时说:“真是个小娇娃,一个小娇娇。”毛泽东听了,便说:“对,就叫娇娇!”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敏住在中南海时大家都叫她“娇娇”。在“娇娇”面前,大家称呼她时谁也没有加过姓,叫得顺口而亲切。李敏这个名字是毛泽东在她小学毕业要上中学时才给她起的,当时她曾经问毛泽东为什么让她姓李,不姓毛?毛泽东没有直接告诉她为什么,而是讲了自己曾经用过的化名“李得胜”的由来。
李敏和李讷进北京师大女附中学习时,毛泽东让王鹤滨带她们去报名。校方给了王鹤滨两张学生注册登记表,表上要填写家长的姓名。王鹤滨拿到表后,没敢在学校填写,便带回了中南海,拿着登记表去找毛泽东:“主席,学生注册登记表上有一栏要填写家长的姓名,如何填法?”
王鹤滨拿着注册登记表给毛泽东看,意思是自己不好代替他签名,最好由毛泽东自己把名字填好后自己再带回学校。可是,毛泽东连登记表也没有看一眼,就说:“你带去的学生,就填你的名字嘛!”
王鹤滨明白毛泽东的用意,他不愿意让孩子们有特殊感,也不愿意给校方增加精神负担,或对孩子们搞特殊照顾。这样,李敏和李讷在同学之中也不会孤立起来。结果,他在家长那一栏中填上了“王鹤滨”。
毛主席认为“做寿不会使人长寿”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许多人祝过寿,可是却拒绝别人为他做寿。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相对稳定下来,人们这时候想为毛泽东祝寿,但他依然坚持不过生日,还说:“不做寿。做寿不会使人长寿。主要是要把工作做好。”步入老年后,毛泽东似乎开始注意自己的生日,但他仍旧不接受别人的宴请,只是在每年12月26日这一天邀请身边工作人员一起吃汤面,餐桌上没有珍馐美味,更没有寿星端坐、接受别人跪拜祝寿之类的旧俗。
1952年12月26日,毛泽东59岁生日(中国习俗60寿)。当天,毛泽东醒来后,吩咐值班卫士把王鹤滨叫去陪他吃饭。和往日一样,餐桌上已经摆好了几碟酱菜、辣椒、腐乳等按湖南口味制作的小菜,还有一碟酱牛肉片,没有摆主席平常吃的米饭和炒菜,但多了一盆汤面(长寿面),且桌上还摆着两只盛着红葡萄酒的高脚杯。王鹤滨见此,就问主席的厨师:“今天是主席的生日,餐桌上的另外一只酒杯是给谁准备的?”厨师表示不知道。
正在这时,毛泽东走进餐厅,用手势招呼王鹤滨坐在他身旁,端起葡萄酒说:“王医生,今天是我的生日!咱们不祝寿,但可以吃汤面,行吧?!祝寿不会使人长寿,对吧?!人活百岁就很不得了喽,哪有什么‘万岁呀’!”毛泽东说完,他自己也笑了起来……
1953年11月,王鹤滨离开毛泽东到北京俄语专科学校留苏预备班进修。1954年11月前往苏联,开始了留学生活,1958年获得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
王鹤滨简历
王鹤滨,1924年4月出生于河北安新,1945年9月毕业于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到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医政科工作,同时兼任中央门诊部的眼科医生,并且是中央卫生机构中唯一的一位眼科医生。历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医生,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医政科科员,毛泽东主席保健医生、秘书一组组长,公安部九局检验室主任,中央警卫局检验室主任,北京医院主治医师、办公室副主任,苏州医学院第一副院长,核工业部安全防护卫生局局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