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大专部,一年级新生们上课前都会将手机放入讲台上的手机盒内。(记者 张哲 摄)

11月7日,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大专部,一年级新生们上课前都会将手机放入讲台上的手机盒内。(记者 张哲 摄)

  □ 校方表示,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准备常态化

  □ 学生对此有人欢喜有人愁,总体上支持者占多数

  湘潭在线11月8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周玉婷)“小学上课费嘴,初中上课费笔,高中上课费脑,大学上课费流量。”虽属调侃,但也反映出目前大学生上课的普遍状况。对此,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以下简称“理工职院”)五年制大专部和湘潭大学化工学院推行了“无手机课堂”,倡导学生先交手机再上课。

  11月7日,这两所高校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实施“无手机课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这种做法会长期实施下去。

  学校

  推行“无手机课堂”

  7日上午,我们走进理工职院五年制大专部,在一年级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正在自习备考。在教室讲台一侧,放有一个透明的塑料箱,箱子分成五六十个格子,每个格子里都可以摆放一部手机,格子上还贴有编号。

  “上课铃一响,同学们就自觉将手机切换成‘关机’或‘静音’模式,然后从箱子里抽出一个编号,把手机放进相应编号的格子里。下课后,把编号放回相应编号的格子再拿走手机。”该校周老师告诉我们。

  与理工职院类似,湘潭大学化工学院也推行了“无手机课堂”,不同的是,摆在教室一角的塑料箱换成了手机收纳袋。

  湘潭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化工学院一共有7个班,每个班上都有手机收纳袋,每个小袋子上有学生的名字。上课前,学生将手机放进“专属”的手机袋里, 整个手机收纳袋由班上的班长或者副班长保管。“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上课玩手机,而且哪个学生旷课,检查下手机袋就一目了然了。”这位负责人说。

  学生

  有人点赞有人拍砖

  对于学校推行“无手机课堂”的做法,学生们怎么看?

  小何是理工职院五年制大专部一年级的学生。她说,同学们对手机的依赖性很大,人手一部,都是随身携带,没带手机,大家就会感到不自在。很多同学在老 师讲得精彩时,会认真听一下,讲得不精彩了,就会掏出手机来,上上QQ、刷刷微博、玩玩微信。虽然大家也都知道这样会影响学习,但就是控制不住。

  “这个办法的实施,可以帮助我们改掉依赖手机的毛病,课堂效率也有很大提高。”小何说,她以前是个“手机控”,自从上课不能玩手机后,她开始减少对手机的依赖,课余的时间更愿意和同学聊聊天。

  而该校同年级的学生小张却不太赞同,他向我们“吐槽”道:“我倒是觉得搞这样的活动没必要,大学本来就是一个自由的‘小社会’,只是这种做法与我们的考核挂钩,我也就不得不上交手机了。”

  随后,我们采访了理工职院五年制大专部多位同学,九成学生对学校“无手机课堂”的推行表示赞同,虽然刚开始实施时会有些不适应。

  “如果老师上课内容足够吸引人,足够精彩,我们也不会去玩手机啊。”说起上课玩手机一事,湘潭大学兴湘学院二年级学生小言告诉我们,上学期他们班级 有一个教作文课的男老师,教学语言轻松诙谐,而不是照本宣科。“他喜欢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相比其他课堂,学生更愿意听他讲 课,师生的互动也要活跃很多。”小言说。

  调查

  上课玩手机在高校成普遍现象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老师在讲课,而学生在看手机。”这句看似搞笑的段子,却也道出了老师对课堂玩手机学生的无奈。

  “经常在上课时,正讲到很投入的状态,教室里突然响起了手机铃声,真是刺耳,一句话生生被打断,真想把学生的手机收上来。”理工职院五年制大专部一 年级班主任杨老师说,一年级的学生大多只有十六七岁,这个年纪的他们爱玩且自制力不强,上课玩手机时间一长就成了习惯。为此,老师也颇为头疼。

  11月7日,我们走访了湘潭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开小差的现象很普遍。在湘潭大学一间教室我们发现,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有近一半的学生在埋头玩手机,而且大都集中坐在偏后的座位上。

  学校

  “无手机课堂”会长期实施下去

  “从‘无手机课堂’推行的当天起,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就在逐步地减少,在没有手机的情况下,他们上课比之前专心认真了,师生间的互动明显多了起 来。”理工职院五年制大专部主任杨海斌说,学校今年10月初就已着手准备“无手机课堂”的事情,期间也在学生中间进行过调查,得到了多数同学的拥护。刚开 始实行的时候,他还担心学生们会产生抵触情绪,但经过这一段时间的实践来看,在“无手机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都有所提高。

  “希望学生们上课时不玩手机,在生活中合理使用手机,不被手机‘绑架’。‘无手机课堂’我们会长期推行下去,并且与学生的考核成绩挂钩。”杨海斌说。

  湘潭大学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无手机课堂”在该校化工学院试点推行两个星期以来,同样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不过,导致学生上课玩手机的原因也值得深 究。“老师教学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初中老师把学生管得死死的,而大学老师普遍上完课就走人,课堂纪律管得少,并且老师的教学方式、内容、技巧很重要。我校 正在努力加强学风建设,已把解决手机课堂问题作为了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一部分。”这位负责人说。

  看看学校和老师怎么对付玩手机

  相关链接

  看看学校和老师怎么对付玩手机

  如今,手机已成为高校老师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这个难题,不仅国内有,在国外也存在。据报道,美国马里兰州格雷斯克里斯汀学校校长Knode来访中国时说,国外大学也有学生上课玩手机的现象,校 方规定第一次使用手机被发现,罚款105元(人民币);第二次,罚款210元(人民币),另外在校做两小时清洁;第三次,校长就要见家长了。情节严重的, 还有可能被开除。对付学生课堂玩手机,国内不少高校纷纷出招。

  屏蔽法:扬州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团委购买了一台手机信号屏蔽器,屏蔽手机信号。

  没收法: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出台“关于上课期间手机管理的规定”,学生上课时玩手机,将被没收一个月。

  扣分法:武昌理工学院曾规定,学生课堂上使用手机,发现一次扣除1分平时成绩,直到扣完平时成绩为止。

  积分法: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使用“无手机课堂”点赞本进行积分,若上课过程中,全班无同学使用手机,即可在课后请任课老师签名确认,一堂课得1分。

  连坐法: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认为造成课堂上玩手机盛行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任课老师的“熟视无睹”。如发现课堂上有学生在玩手机,老师又置之不理,学院将根据玩手机的人数多少,按照教学事故来对任课老师进行处罚。

  相关评论

  如何让学生不在课堂上玩手机,是今天高校面临的一大难题。而据《中国青年报》11月6日报道,在各种与手机斗智斗勇的课堂故事不断上演的同时,南京 大学却有一门课程反其道而行之:学生上课前应把手机充足电。这门用“微信点名”的课需要学生使用微信平台,通过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的方式来签到。此外,学 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随堂交作业。这门课因此成为南大首个鼓励学生用手机的课。

  时下是手机迅速普及的时代,而大学生是手机使用频度最高的社会群体之一。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成了“手机控”“课堂低头族”,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质 量。因此,“手机该退出大学课堂了”,现在已成为一种普遍呼声。反观高校方面,眼下“把手机请出课堂”的一个重要办法就是创设“无手机课堂”——老师课上 暂时没收手机,或者课前全体学生主动把手机放到教室里的手机袋。客观而言,这个办法难称巧妙,一方面把大学生“矮化”为了没有自控力的未成年人,另一方面 也没找到“手机顽疾”的根本症结之所在。

  治理高校课堂里的“手机顽疾”,首先要弄清楚造成这种顽疾的病灶是什么。总体来看,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许多高校对学生的课业和考试要求不严格,效 果相当于给学生“放水”,很多学生没有把及格和毕业当成多大的事儿。二是一些课程的设置本身就不合理,不选修却又无法获得学分,学生只能硬着头皮去听课, 听讲的意愿自然会弱。三是一些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陈旧,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力。四是移动通信网络发达,覆盖了教室,数字化校园建设还提供了无线 网络,学生在课堂上随时都能用手机上网。

  因此,高校解决课堂里的“手机顽疾”就需对症下药。笔者建议,首先,要加强对学业的严格管理,不及格就是不及格,不能通融,力促学生积极、主动学 习。其次,要系统地改革课程计划,增强课程本身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后,需要老师及时更新课程内容,并用小组讨论和“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课堂参 与感。此外,可以在教学楼里设置网络屏蔽——上课铃声一响就立即自动开启屏蔽模式,下课时则解除屏蔽。

  进一步来说,高校课堂“手机顽疾”的治理不能仅仅简单地依靠推行“无手机课堂”,而且事实上,手机对高校课堂而言,也并非洪水猛兽。像本文开头提到 的南京大学的做法便值得借鉴。教师若能把学生的手机利用好,还能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比如,让学生把问题通过手机短信、微信、QQ等发送到教室前 的大屏幕上,师生一起解决问题,实现新互动。另外,还可以用微信群和QQ群在课下进行讨论。说到底,“手机顽疾”并非手机的问题,而是手机使用不良的问 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