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头冲刺时,记得回望来时路
对于GDP的过度迷信,让经济学家们习惯将各种社会现象简化为各种模型和指标。
在汽车领域也不例外。比如人均GDP3000美元的临界点,以及车价与人均GDP之间的比值。
人们收入的增加,提升了对汽车的消费力度,商家们嗅到了商机,全球的汽车品牌蜂拥而至,包括各大品牌的工厂也陆续登陆内地。凭借人口优势,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于是,当房地产等实体经济持续低迷,地方政府对于汽车产业的情绪似乎高涨了。抢夺汽车项目落户,增加汽车产业投资。为保地方经济持续增长,“让汽车产业投资拉动GDP”依然是各地政府最喜欢也是最有效的路径。
中国南部的广深之争,前几年广州占据上风,也正是得益于汽车产业的发展。比如广州花都,2005年GDP仅为303.16亿元,到2011年已经达到750亿元。主政者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总会提到“得益于汽车产业发展”。
然而,就在各地埋头发展汽车行业、夸大汽车行业对于经济体的贡献度以及汽车市场的潜力时,却忽略了汽车普及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随着全省私家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各种汽车消费纠纷随之而来,消费者对汽车的投诉也随之增长。新车质量问题、售后服务差、消费欺诈、虚假宣传、加价售车等问题,大大降低了人们的购车欲望。
不仅如此,城市配套跟不上,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也影响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以长沙为例,现在城区有60多万辆机动车,车位需求达到34万多个,然而现有车位只有10多万个。
资料显示,美国人均拥有车辆早已超1辆,而湖南居民100户才拥有18辆,但是相应的配套已经跟不上现有的私家车拥有量。城市中汽车高昂的使用成本和行驶的时间成本,成为进一步开拓汽车市场的瓶颈。
好比长假高速公路免费,旨在拉动内需,带动旅游的发展,可是正是由于相关配套的缺失,让高速公路每逢长假就成为了大型“停车场”,旅游景点更是人满为患。
经济学家们分析,中国的汽车产业确实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政府、企业在大力依靠、发展的同时,记得回过头来或者往周边看一看,别顾着一路往前冲数据,却忽略了最根本的市场主体。■记者 侯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