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新闻>各地>正文

《爸爸去哪儿》冠名费超3亿 超高收视与未来三大软肋(4)

A-A+2014年1月10日20:0421CN评论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

  口碑篇

  芒果出品的湘派综艺初现理性气质

  “正能量阵营”与“儿童保护派”点燃舆论大战

  谭飞认为,“一个东西如果特别火,那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娱乐事件或者一部作品,背后总有比较深刻的社会原因,或者说是一种社会思考的投射。”

  数据分析显示,“爸爸粉”遍布从50后到00后各个年龄群;地域上看,一贯对湘派综艺娱乐免疫的上海、江苏等地区均已被爸爸和萌娃联手攻陷;同时,“爸爸”更跳出娱乐新闻范畴,引起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周刊》等时政、文化类严肃媒体持续关注,《人民日报》连发多篇评论解读“爸爸”背后价值观与成功学,《博客天下》用一期封面向“爸爸”们致敬-这也是芒果出品的综艺娱乐节目首次摆脱“过度娱乐化”标签,展现出成熟、理性的气质。

  但随节目的播出,一系列创新环节不断创下当期最高收视节点的同时,也引起不小争议。如“护蛋”环节被指“欺骗小朋友”,“换爸爸”与“爸爸变装”被“协和章蓉娅”等知名医生指出会对小朋友的性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产生不良引导,而主持人陶晶莹在接受访问时脱口而出的“家里不缺钱,不会带孩子上节目”引发更大风波,被网友质疑后,她在微博暗指节目组消费小朋友的天真,令他们正常生活受打扰。网友们亦分为“正能量阵营”和“儿童保护派”,对这些经典问题进行了激烈辩论。

  论题一:明星宝贝上节目,是成长还是打扰?

  儿童保护派:“所以我应该说,真想带着孩子去赚这钱,让他们请假三个月别上课,天一亮就拍摄,拍到半夜;拿走他们有安全感的小物看他们悲伤的反应真有趣,睡觉吃饭都被拍,告诉他们要习惯……我想想,或许你们是对的!”-陶晶莹

  正能量阵营:“我觉得她(田雨橙)会有一点点感觉,但孩子没有这种意识,她不知道什么是名人,只知道现在会有陌生人过来跟她合照。而且我觉得她现在是一个孩子,孩子就是要过所有孩子一样的生活,我不希望她成为公众人物,也不会打扰她的这份童真,所以第一期就有去跟幼儿园老师沟通,老师说会对所有小朋友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她上节目而对她有所转变。”-田亮

  导演组回应:第一,节目拍摄的时间基本上选择在周末,不会耽误孩子们正常生活和学习;第二,节目属于“观察综艺”,讲究“不打断”,编剧只提供流程,不安排细节,而且我们内部规定,原则上不给孩子看节目;第三,除一些商业演出外,我们基本不让孩子接受其他电视台或者媒体的采访。

  论题二:护蛋、换爸爸、变装……对儿童身心健康是否伤害?

  儿童保护派:“孩子从四五岁起,就开始有性别意识。‘换爸爸’的做法给孩子输入了混乱的信息,不利于孩子的自我保护。电视节目尤其是涉及儿童的节目,一定要有相关儿童心理专家的指导意见,尽量减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儿童安全专家、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童小军(转引自《京华时报》)

  正能量阵营:“节目里最大争议就是换爸爸,很多人主张小姑娘不能跟陌生叔叔呆在一起,但我觉得那其实是一种上纲上线的解读。在这样一种节目背景下,其实根本没必要去放大这个事。导演组本意就是测试小朋友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和处理方式,拍摄现场100多人周密保护,首先安全不会有任何问题,再说交换爸爸本身就是很好的测试点。而且我觉得好节目必然有争议,因为是公共时代,有争议的东西才会让大家关注;其次,现在发声的渠道多了,谁都可以说话,这是社会的进步,有争议不代表错误。”-影评人谭飞

  导演组回应:在设计护蛋和换爸爸环节的时候就知道网上会有各种不同意见,其实每个环节都经过仔细思考,而且只要牵涉到为小孩做测试的环节,事先都会跟爸爸们详细沟通。爸爸们最初有些担心,想知道评测的意义及对小孩有没有伤害,后经我们阐述,他们都认可我们的出发点和想法,觉得从这些环节能看出很多孩子很可贵的品质,节目中尺度也把握得比较好。下一季会考虑接受网友意见,引进专家测评。

  电视策划人舞美师:现在很多人都对节目进行过度解读,把一档制作真诚的治愈系综艺变成全民性话题,变成社会性大节目,这其实只是节目附加值,不是主要看点,如果一开始节目就从教育或社会方面入手,就只能做出很小众的东西。而且很多人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批判,还有人不怀好意去理解,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关注节目,因为护蛋、换爸爸等都是测试环节,就像你小时候会问妈妈,我从哪里来?妈妈会说一个善意的谎言,等长大后明白了,你觉得对你有伤害吗?而且导演对尺度把握得非常好,很多人都拿道德来绑架节目组,说实话,这些人可能本身就不道德,内心就是想用这种行为来博关注。

  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顾晓鸣:就当下亲子关系而言,妈妈还是担负着教育孩子的主要角色。《爸爸去哪儿》有将父亲对家庭的重要性过度夸张的嫌疑,建议在追问“爸爸去哪儿”的同时,也要强调“妈妈在这儿”,不要让最累的妈妈隐形在被炒得很热的“爸爸光环”里。另外,儿童的成长是微妙而漫长的过程,《爸爸》呈现的是纯粹娱乐性亲子关系,不必过度解读为儿童教育典范,让节目回归综艺的本质。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保存|打印|关闭

美食攻略|人气餐厅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