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全搜索讯(文/晚报记者罗宇雯图/晚报记者罗盟)朱家谷很热情,急匆匆地从房里搬出了一大袋西瓜籽,用夹生的衡阳话喊:“这是正宗的江西瓜子,煮的,不是炒的,一般吃不到的。”然后一次又一次劝我们多吃。他明朗的笑容从嘴角荡漾到眼角,让人觉得温暖。妻子从花花绿绿的“塑料山”下走出来,揉搓双手,含着腼腆的笑容,忙着收拾东西欢迎我们。
12月26日下午,在衡阳电厂的一栋老厂房里,我们一行三人的突然造访,并没有让主人家朱师傅两口子觉得唐突,他们反而像见了老朋友般热情,请抽烟,吃瓜籽,还拿出自家晒的红薯片。
夫妻俩今年53岁了,2004年元月丈夫朱家谷租下衡阳电厂的一栋厂房,成立了一家废旧塑料加工厂,并把妻子刘建英接来衡阳,共同生活,打拼梦想。
朱师傅到衡阳已有18年,妻子到明年元月也有10年了;人生很宝贵的十几年都在衡阳度过了。
进入厂房的一刹那,你一定会吃惊:花花绿绿的塑料瓶,大大小小,正对着大门,堆得有四五米高。“瓶子山”周围整齐地码放着一袋一袋鼓鼓的东西。“这是粉碎后的塑料,要发往韶关的,塑料瓶卖衡阳本地,其他的加工后发韶关”朱师傅热情地介绍,不仅是塑料品,还有他的生活。
“平均一天收300斤塑料,大约有7000个塑料瓶,多的时候一天要收10000多个;一年要收20吨塑料瓶,大约900000个塑料瓶,10年有九百万个塑料瓶,每年还有其他塑料品20多吨……”收废品的过程中,朱师傅感觉出衡阳的变化:“火车站、湘江风光带、小区硬化、华新等都在发生变化,越变越好看了。”即使在收废品细节上,朱师傅也感觉出衡阳的变化,“2008年起,饮料瓶、水瓶明显增多”。他认为这表明衡阳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