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5日体育专电(新华社记者周欣)青少年体质连年下降、众多身怀绝技的武术运动员退役后纷纷转行、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武术竟然不如外来的跆拳道受欢迎……但在湖南,武术却在省体育局、教育部门和仁山青少年武术俱乐部的联手合作下,成为大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
在许多武术人心中,将武术运动作为体育课重点项目,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文,在全国中小学校园推广;制定武术进校园的具体细则,规范武术教学,推广武术段位制,让武术成为中小学生的必修课;加强武术教练员的培训,实行合格上岗;将武术纳入中考、高考等升学考试的必考内容,使中华武术真正得到了发扬光大。
日前,由国家体育总局宣传司和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联合组织的中央媒体采访小分队,深入湖南省5所中学进行采访,探索“武术进校园”的成功经验和困境。记者发现,湖南推广“武术进校园”5年来,共有近200所中小学的20多万名学生学习武术,省内的武术项目体育传统学校从2011年的2所,到了如今的16所。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与体制健康测试标准》测试中,学生的普遍达标率在97%以上,优秀率为25%,毕业生的体育合格率为100%。参加武术练习的学生中,近年来有100多人考入北大、清华等全国知名高校。
武管中心副主任邵世伟指出,从现状来看,大家都赞成“武术进校园”,但瓶颈在于,目前教育大纲里只列出了必须完成的模块要求,提出了“可以增加武术”,但没有强制性要求。而在日本和韩国,中小学的体育必修课内容就包括他们称之为“国技”的柔道、空手道和跆拳道。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功能,我们呼吁教育部门把武术列入中小学的教学大纲,成为体育必修课内容,”邵世伟说。
对于武术进校园是否要求所有青少年都成为武术运动员或者武林高手,邵世伟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简单易学的武术教学,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武术锻炼习惯。武术适合各种身体状况的人群学习,有刚有柔,所有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从中受益。具体教学内容应该由各个学校根据地域特点和学生情况而制定,不能提倡‘一刀切’的武术教学。”
据了解,中国目前的中小学体育教师缺口在20万以上,武术教师更是凤毛麟角,这是由于在传统体育师资培养中没有将武术内容作为必备内容,所以很多体育老师自己并不掌握武术,更是无从开展武术教学。
在湖南省推广“武术进校园”进程中,鼓励扶持社会参与,吸引仁山青少年武术俱乐部投入到多所学校的武术选修、兴趣小组和武术队教学中,让专业武术教练的教学对象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增长。
“在学校师资不足、专业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湖南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也许会对全国开展‘武术进校园’具有启发借鉴意义。借助社会力量参与解决武术师资力量不足的一种方法;也可以利用教师进修学院对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再培训。但现实是拥有教练资格证的退役运动员没有教师资格证,所以他们很难进入学校的教学体系,只能外聘承担兴趣小组和武术队的教学。如果以后能够在体育教师准入资格认证方面有所创新,那么大批退役运动员的职业选择会更加明确,不再造成人才浪费,并且让广大青少年从中受益,”邵世伟说。
邵世伟认为,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推出的4套武术健身操和很多地方自己编创的武术操可以共同发展。
“武术健身操是将武术的一些基本元素进行整合,希望对武术的基本动作基本含义有所展现;但实际上很多有武术传统的地方学校倾向于自编带有地方特色的武术操。这两种模式并不矛盾,而国家推出了武术段位制考试就是我们所说的‘国标’,提供教学参考,解决了武术教学娱乐化和多元化的需求。”在湖南新化一中,全校师生就根据梅山武术的特点,自己编创了梅山武术健身操,每天在大课间操时操练。
“从战略的高度,武术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展示,可以对外推广、对内传承。武术在中小学的推广应该形成‘政府主导、教育支持、全社会传承’,才能让武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国家新的形势下,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邵世伟说。
在仁山武术俱乐部创始人游罡华看来,在青少年中推广武术可以开展武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在青少年中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广大青少年热爱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切实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扭转我国学生体质逐年下滑的现状。
长沙市一中的高三学生刘锐练习武术3年了,学习成绩优秀,获得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机会。他说:“高中学习虽然紧张,但我通过学习武术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还通过参加武术比赛提高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力争从每个动作中展示出来武术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