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透露,今年武钢准备建万头养猪场,而且年内就出栏。在钢铁企业普遍微利的背景下,武钢今年对钢铁产业可以说是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却在非钢产业上重金砸下390个亿谋求发展。武钢“养猪”,究竟是“不务正业”还是另辟蹊径谋求转型?
正方
如此不务正业
未必是件坏事
在市场经济之下,找市长不如找市场。在传统产业不景气或者微利之下,企业必须学会走改革之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要抛弃抱残守缺的思想,敢于走新路子,寻找新商机。就武钢而言,倘若不能直面目前钢铁企业不景气的现实,如果抱着守住老摊子的思想,既无力进行传统钢铁产业创新,又不走新路子,不在日新月异的市场经济中占领制高点,必然会被市场无情抛弃。“柯达”申请破产保护就是一记警钟,1月19日,世界最大影像产品商美国柯达公司在纽约向法院提出申请破产保护。柯达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其固守着传统模拟相机胶卷的地盘,没能及时跟上市场的快速变化。相反,武钢能在钢铁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主动出击寻找市场寻求发展,这样的“不务正业”无疑是值得肯定的。目前,武钢的“不务正业”已经取得初步成效,武钢已在深圳建成8座充换电站,竞得奇瑞汽车河南整车生产基地冲压核心工艺的总承包经营权,并且在武汉食博会上推出武钢牌红酒。2011年,武钢非钢产业20.8亿元的利润,占到整个集团利润的六成左右。
当然,企业“不务正业”并不意味着“盲人骑瞎马”式盲目转产,必须进行认真的市场分析研究、找准路子,事前进行风险评估,既不能一蹴而就,盲目转产,也不是盲目投资,贪大求全。此外,还要加强对转产项目和资金的管理,不能进行“放羊”式的转产。同样,武钢投入390亿元养猪种菜,也应该慎之又慎,既不能把390亿这么多“蛋”放在一个“筐子”里,也不能放松对项目和资金的管理。
武钢“不务正业”若能取得成功,对那些处于困境中的“百年老店”来说,无疑是一个好的榜样,值得效仿。
陈强
观察
国企转型期间
面临困惑纠结
从某种意义上讲,养猪的风险一点也不亚于股市。养猪业是完全竞争性行业,比如,多数选择抓住2007年国家优惠政策的人或企业,在2008年建场,2009年和2010年开始生产。然而,从2009年起,猪价由于供大于求,一路走低,2007年养一只猪挣800元,2009年亏300元。从2011年四五月开始,猪价才重新开始回升并进入盈利。倘若这些巨型企业,都把巨额资本投向养猪业,过不了多长时间,养猪又会出现大面积的亏损,这种市场规律任何人无法改变。
而且,武钢作为央企,改行做养猪产业,实属“不务正业”,这与央企前几年大举进军房地产,占地为王,没什么两样。央企做好主业,是国资委对央企要求的最低标准。现在,央企却违背国资委的制度安排,脱离主业,开始投大量资金,发展养猪业。从目前所透露的种种信息来判断,武钢并没有得到国资委的允许,是独自决定做出选择,这种情形是否违规操作,急需国资委站出来向公众解释。
记得上世纪90年代后期,占据市场多半份额的春兰空调风光无限,于是迫不及待地将触角伸进其他多个领域,摩托车、洗衣机、冰箱、汽车底盘和压缩机等项目纷纷上马,试图打造一个日不落的“春兰帝国”。如今,中国空调业的主流阵营哪里还有春兰的影子?武钢会不会步春兰后尘,仍然是个未知数。
武钢把养猪种菜定义为今后“新的利润增长点”,既让人颇感意外,又觉得符合情理。尽管从舆论包括专家学者来讲,不赞同这一观点,但对处于困境的武钢来说,恐怕是最为无奈的抉择。这意味着,“武钢养猪”反衬出我国的央企,也包括民营企正处于转型期的十字路口,其所面临的困惑与纠结,已成为一个共性问题。
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我国内需消费长期以来难以真正提振,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出口贸易的不可持续,这些情况的存在,无疑正倒逼中国企业进行转型探索。至于企业如何转型,不仅考验着企业家的智慧和应变能力,也是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吴睿鹤
反方
武钢企业转型
不能慌不择路
这不是悲情的表达,而是慌不择路的表现。确切地说,企业转型当然可以,走“非钢”之路也是明智之举,但选择养猪、种菜这样的低端产业,即便能够见到效益,也足以证明两个问题,一是企业决策者的短视与功利;二是在急切的形势面前自乱阵脚,以至于慌不择路。事实上,造成养猪种菜局面的是短视所致,那么时下的转型和多元化之路,同样是这种思维的延续。
一度以来,国内炼钢业都是以量为名。中国2011年共产钢6.9亿吨,钢产量占全球钢铁总产量的70%,约是其他国家总和的2.5倍。数量虽大,效益却低。2011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2.4%,较2011年的2.9%,还下降了很多,远低于全国平均6%的利润水准。同质化、低端化是导致整个行业低迷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这跟前几年钢铁行业效益好,各地大上钢铁项目有关;另一方面,居安思危意识的缺乏,加之投资战略的功利取向,使钢铁行业错过了最好的转型时机,拖延至今难以为继。
为什么是养猪?思维层面的局限仍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表面上看,相比钢铁的微利,养猪更经济划算。就现在看养猪比炼钢更赚钱,螺纹钢每公斤价格是4.7元,而最便宜的猪肉每公斤也达到了26元,一公斤钢材的价格比不上四两猪肉。但账不能这么算,一则,养猪属于低端产业,准入门槛低,市场风险却很大;一家一户地小散养,都难以抵挡市场忽冷忽热的冲击,更何况大规模的投入呢?二则,养猪的表面利益和暂时利润比钢铁高,但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整体利润其实很低,难以实现技术创新,也不能于此有更大的突破;三则,养猪等非主业对资金占用过多,必然分散对主业的技术投入,势必对主业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
武钢要养猪必须要回应两个关切,一是作为大型企业,在分散突破时究竟应当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路?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还是根据行业情况,从长计议?二是在养猪之外,还有更好的路径和办法吗?这究竟是一种无意识的应急,还是一种有意识的尝试?但不论出于何种目的,基于何种愿望,钢铁企业去养猪都不足为取。
唐伟
评判
向养殖业转型
究竟是福是祸
武钢向种养殖业转型实际是被钢企现状处境给逼出来的。根据中钢协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总额875.3亿元,同比下降4.51%。去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6186.3亿元,同比增长18.65%;而根据这一利润总额和销售收入测算,2011年全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只有2.4%,较2010年的2.91%再度下降。钢铁行业在去年利润下滑,销售利润率“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的窘况中苦苦支撑和徘徊。
分享到:
2012年全国“两会”将分别于2012年3月5日、3日在北京开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