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生态:要发展,还是要环保
韶关正在走一条“特殊”的道路:生态发展。当地专家相信韶关能实现超越,但这条道路究竟怎么走,还在探索中。
在赣州和郴州两座城市“拼政策”时,韶关也获得中央省级两级给予的一个定位:生态功能区。
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出台。作为珠江水系源头之一和森林高覆盖区,韶关市有五个县是国家级“限制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同年,广东省亦颁布省内主体功能区规划,剩下的两个县也被纳入省级“生态发展区”范围——整个韶关市,只有中心城区为重点开发区。
与此相适应的,广东省2008年推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改革,其中,绩效考核中经济类指标权重下降到30%,摆脱了“唯GDP”考核体系。
在韶关引进的项目,其环评必须得到下游的河源、清远两市同意方能上马,建立“制衡机制”。一些大型项目就因为下游的否决而被放弃。“近两三年因为这个原因没能落户的项目随随便便一数就有十几个。”韶关市对外经济贸易局两名科长回忆。
例如,2009年时,曾考虑引进世界500强的西门子大型表面处理基地,报告到了清远,清远市不同意,这个项目只好搬去了珠海;又例如,兴丰县要建立精细化工园,引进三十几个涂料项目,河源市不同意,到现在都不能落户。
一方面是环保门槛,困扰韶关发展的另一方面是用地瓶颈。
“早些年,广东省重点开发珠三角,缺少建设用地,于是就在省内与韶关进行‘土地置换’,如果在珠三角占用一亩农田,就必须在韶关开发一亩农田。”这名外经贸局科长说,现在韶关虽然看上去很多地,但都是18亿亩农田红线范围内,不能开发。
前两年,有一个大型的电子类外资项目欲进驻韶关,环评没问题,却卡在用地上。“后来,这个项目就去了赣州市。”
现在,韶关市每年从省里获得的指标是7000亩,70%用于工业建设,加上具有广东特色的“三旧”改造,每年用于工业的不超过1万亩。而在“大湘南”政策支持下的郴州市,享有“适度增加土地供应”的优惠,省里的指标是7350亩,但实际上2010年批回约2万5千亩用地;2011年批回1万8千亩。
韶关的未来要如何走?韶关市委党校教授欧阳建国表示,韶关要两条腿走路,一是做大旅游等生态产业,二是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我们为全省乃至全国人民提供了生态产品,如氧气、水源等等,这些生态服务其实都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例如制造一立方米的氧气的成本要100块,那么这就是我们森林的价值。”
经过系统估算,整个韶关市森林、河流、水库等生态资源加起来的服务价值每年为1488个亿。“我们的GDP现在是821亿元,如果把这些生态服务全部变现,就比韶关目前所有的工业都更有经济价值。”
“不能对富人家的孩子另眼相看,国家在政策执行上应该一视同仁。”欧阳建国表示,“除财政补偿外,若再加上生态税、生态费之类的政策,未来应可实现每年100多个亿的收入。”“虽然我们近五年是不能与赣州、郴州比速度,但只要把生态发展的路子走下去,未来二十年,我相信韶关能够实现超越。”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