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绝不会有愚民而役的言语”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小学五年级的语文老师,一字一句地讲解,末了非常严肃地说:“读书先学做人。”让刘家望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

  文革时,由于“文革”期间对孔子、对《论语》的批判,刘家望又多读了一些《论语》。但真正系统地学习理解《论语》,是近五六年的事。退休后,刘家望有了充裕的时间,于是沉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四书五经,一字一句地学习理解《论语》。在他的书柜里,记者看到,一册册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大部头四书五经,本本都被翻得很旧,上面做满了笔记。

  “孔夫子冤枉,不是大家说的那么回事,我想为他正名。而且我认为里面很多东西,青少年特别是为政干部,很值得一读。”读的过程中,他迫切地想写一本解读《论语》的书。说写就写,尽管市面上同类的书已经很多,刘家望也被“这种书别人都烦了”的言论“打击”过,但还是没能打消他为孔子“正名”,写给“为政干部”看的念头。

  真正动笔后,刘家望写得很快,因为《论语》原著他读了不下二十遍。除此之外,无论是朱熹、刘宝楠等解读《论语》的经典之作,还是市面上比较火的当代人的解读作品,他此前也都读过了。

  “写的时候,当我确认孔夫子的哪一条被世人误读了,我就会去考证很多。”整本书下来,刘家望表示,他坚持的解读原则是:“结合语境,包括结合上下文,结合孔子说话的时代背景。从孔子的主导思想体系来理解,不能分割,断章取义。”

  比如,对于一度被认为是“愚民政策”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刘家望说:“孔子这句充满百姓情怀、群众意识的千古名言,古往今来,学者文人几乎都误读了。”他是这样解读的:

  民可使,由之:老百姓,可以任用、“役使”,要充分尊重他们的自由,让他们去做。不可使,知之:老百姓不好任用,可能有原因。一是不知道你要他做什么、怎么做,那么你要去教他们,告诉他们,让他们明白(知之于民)。二是他们对你下达的任务有不同的看法,那你应该去调查研究,听听他们的意见,自己搞明白,然后好好地沟通,让他们明白“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首先要看孔子对老百姓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他一口气举了多个例子来说明孔子一贯是仁义爱民,绝不会有“不可使知之”的愚民而役的言语的:

  “孔子对学生讲‘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在千乘大国里,举事要慎重敬重,使用百姓是要讲时间的,比如在农村里农忙的时候,就不能差使他们去修公路。

  “还有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孔子说,首先你要敬老百姓,在老百姓面前很庄重,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老百姓很慈爱,他们就会忠于你;对他们好的地方要进行表扬宣扬,他们不会做的地方要教他们去做。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孔子说如果你把老百姓拿去当兵打仗,而不进行军事训练,那就是把老百姓当炮灰,是‘弃之’,这里说明孔夫子是很重视百姓的。

  “还有一句,他和冉有路过卫国,孔子说这里老百姓很多,冉有就问多了怎么办,孔子说“富之”,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起来之后怎么办,孔子说“教之”,说明他重视对百姓的教育。

  “还有‘养民以惠,使民以义’‘使民以敬’‘使民如承大祭’等等一系列言语,都说明孔子对使用老百姓是怀着敬重、感恩,很慎重很爱护的态度的,不可能是‘不可使知之’。”

  在《修己安人——我读<论语>》一书中,刘家望在解读“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克己复礼”等孔子经典语录时,都为孔子作了“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