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端午节期间,一则“流言”在网上传播甚广:“提醒大家,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事实真是如此吗?

  长沙晚报记者 范亚湘

  不说“端午快乐”,要道“端午安康”?

  端午假期,一位晚辈记者发来一条短信:“祝您端午安康!”记者回复说:“端午快乐!”不想,却被这位晚辈扎扎实实地“批”了一顿,同时,传了一则说明: “提醒大家,端午节不能互祝快乐的,最多互祝‘端午安康’,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 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某非遗专家表示,要扫扫盲了,不是所有节日都可以互祝快乐,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过去一直说“端午快乐”,忽然就不能说了,很多人还转不过来。家住王府花园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这几天几乎都被‘安康’搞得有些晕头转向了,到底端午节可不可以说快乐?”

  “端午安康”一说真是有些别扭!看来几十年有些白活了。记者纳闷过后冷静下来,发现这则“流言”发端于去年端午节期间,但在今年端午前夕发酵,传播甚广,甚至有点儿“以讹传讹”了,亲朋戚友互致问候时,大都不再说“快乐”,而是文绉绉道“安康”。

  事实真是如此吗?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这则“流言”中引用的所谓纪念屈原、伍子胥或曹娥的说法古已有之。然而,这些说法并站不住脚,都早已为学术界所抛弃。

  古时候,端午节是以辟邪为主要内容的节日

  先来说说端午的来历。屈原的生平经历,最早的文献是《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和《楚辞》了。《史记》和《楚辞》中对于屈原死因的记录是他被楚襄王 流放到“江滨”,“三年不得复见”,“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然而,无论《史记》还是《楚辞》,都没有明确说明他投江具体发生在什么时间。

  现存最早记录屈原死于五月初五的文献,是南朝梁的吴均所作《续齐谐记》。其中有一篇就讲了一个关于屈原的故事,《艺文类聚》卷四《岁时中》引用该故事: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说汉朝建武年间,长沙有个叫区回的人,大白天看见个“人”,自称三闾大夫屈原, 这个“人”跟区回讲,因为区回经常祭祀他,他很开心,但是区回祭祀的米很多都被蛟龙抢走了。以后祭祀时可以改用楝树叶把米包好,再拿五彩丝把它捆上,蛟龙 怕这些东西,这样这个自称为屈原的“人”就可以享用祭祀品了。于是,“回依其言。后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树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庄子·逍遥游》里说:“《齐谐》者,志怪者也。”其实,《续齐谐记》只是一本志怪小说罢了,是讲述各种奇闻异事的文学作品。当然,并不排除长沙先民有自发祭祀屈原的可能,但这则故事里却是“屈原”来找区回索要祭品了,真是对屈原天大的不恭。

  伍子胥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名臣,本是楚人,因楚平王信谗枉杀其父兄,投奔吴国,带领吴兵讨伐楚国,几乎将楚国吞并。后因在对待勾践的问题上对吴王夫差心怀 不满,被吴王夫差赐死。《左传·哀公十一年传》记载了伍子胥之死:“反役,王闻之,使赐之属镂以死,将死,曰:‘树吾墓槚,槚可材也。吴其亡乎!三年,其 始弱矣。盈必毁,天之道也!’”这里什么地方有五月五日“伍子胥投钱塘江”一说了?倘若伍子胥在天有灵,恐怕也会来找我们这些后人理论了,明明是悲壮地 “赐之属镂以死”,却偏偏被安上“投江”这顶帽子!

  至于“流言”说的“曹娥救父投曹娥江”一说,更是无稽之谈。书法名作《孝女曹娥 碑》最早记录了汉代“孝女”曹娥的故事:“孝女曹娥者,上虞曹盱之女也……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号慕思 盱,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曹娥的这个投江行为,不管是解释为殉父,还是解释为贸然打捞尸体,都显然是不值得提倡。此外, 有水文专家指出,根据潮汐时间推算,曹娥尸体出水的时间应该是阴历五月下旬了,与五月初五“完全不搭界儿”。

  现存最早的关于端午节的 记录产生于东汉时期,这些文献无一不指出,端午节是一个以辟邪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如《玉烛宝典》引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义》说:“夏至、五月五日,五采辟 兵,题‘野鬼游光’。俗说五采以厌五兵。游光厉鬼,知其名,令人不病疫瘟。”又如《后汉书·礼仪志》记载:“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 气。”

  “辟邪”的端午节,同时刻录古往今来的快乐之姿

  汉代以后,辟邪始终是端午节的主要内容。端午节在历史上存在的主要节俗,如吃粽子、佩五彩绳、用被认为有辟邪功效的植物包裹食物、悬挂桃符、悬挂或焚烧艾蒿、张贴或穿戴带有老虎形状的饰物、饮雄黄酒、饮菖蒲酒、浴兰等等,在古人眼中,均与辟邪直接相关。

  关于划龙舟,中国自古以来也有以船送瘟神的习俗,类似的文献和民俗学证据也都很多。比如宋人范致明所撰《岳阳风土记》记载:“濒江诸庙皆有船,四月中择 日下水,击画鼓,集歌以棹之,至端午罢。其实竞渡也,而认为禳灾。民之有疾病者,多就水际设神盘以祀神,为酒肉以犒棹鼓者,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 瘟’。”除了划龙舟送瘟神,民间还有旱龙舟送瘟神和纸船送瘟神的风俗。毛泽东诗《送瘟诗·其二》末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正是这一风俗的 体现。同时,通过划龙舟送走“瘟神”,人们用得着那样悲壮吗?通过划龙舟这一欢天喜地的事情,说明古时候的端午节就是一个莫大快乐的节日!

  不论端午节有什么样的来历,其实,都不妨碍人们快乐。古人庆祝端午节的文献记载非常多,苏轼《端午游真如迟适远从子由在酒局》曰:“今年匹马来,佳节日 夜数。”诗中称“端午”为佳节。又如《水浒传》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 青面兽北京斗武》云:“梁中书与蔡夫人在后堂家宴,庆贺端阳。但见:‘盆栽绿艾,瓶插红榴。水晶帘卷虾须,锦绣屏开孔雀。菖蒲切玉,佳人笑捧紫霞杯;角黍 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食烹异品,果献时新。葵扇风中,奏一派声清韵美;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

  “荷衣香里,出百般舞态娇姿。”古人都知道在端午节里快快乐乐,可到了今天,却不容今人快乐了?

  前几年,新华社记者针对清明节这个“祭祀日子”可不可以说“快乐”一事专门采访了民俗学家,得出的结论是:清明节不仅是“断魂”之日,也是快乐之日。

  专家介绍,古时候,清明期间除了思故祭祖,还有踏青郊游、放风筝、打马球、拔河、斗鸡、蹴鞠、扑蝶、射柳等十多种趣味民俗活动。

  同理,端午节不仅是“辟邪”之日,也是快乐之日。事实上,许多传统节日都源于辟邪、祈福一类的风俗,但都并不妨碍人们快乐地庆贺这些节日。例如重阳节就 来自古人认为阳九为灾数,期盼辟邪求福的心理,但这个节日在中国人眼中同样是“佳节又重阳”。而春节、中秋节才是真正地来自于祭祀(祖先或神灵)的节日, 它们也是今天中国人庆祝得最开心的传统节日。

  但愿明年端午亲朋戚友碰面,干干脆脆互道“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