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与湖南

  湖南之于长江经济带,其中故事辗转曲折,历经三十多年。

  来自浦东的邀请

  1992年,上海。黄浦江东岸,诞生了中国首个国家级新区——浦东新区。当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飞跃的方针。

  “上海想为浦东吸引投资,邀请长江沿岸省市到它那儿开设窗口。”张萍记得,“这个动向,对湖南的震动是挺大的。”

  “震动”源于珠三角开发的“前鉴”。例如,深圳房地产兴起,吸引许多湖南资本过去投资;广东的利率政策更开放,湘南地区许多县市银行把资金拆借到广东赚取利差。本就资金短缺的湖南雪上加霜。

  “这个问题还没完,浦东又开发了,也把湖南纳入辐射范围。这是机会还是冲击?怎么应对?”张萍记得,当时湖南省内有这样的讨论和困惑。

  中央指挥棒跳过中部

  1993年,湖南省政府派了一个四人组去浦东考察,张萍为组长。浦东新区管委会派了一辆面包车,拉着四人转了一个星期。回来后,张萍递交了一份建议报告,主题大意是“应该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开发”。“不久,当时的上海市长到湖南商谈长江经济带开发中的湘沪合作。”张萍是当时国内重量级的区域经济学家,对1980年代之后的湖南区域发展战略,有理论奠基式的贡献。

  另一方面,长江经济带的地位也有愈发重要之势。1996年出台的全国“九五”计划,明确提出要“依托沿江大中城市,逐步形成一条横贯东西、连接南北的综合经济带”。湖南的“九五”计划中,也花了不少篇幅阐述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意义。

  出乎意料的是,中央的指挥棒跳过中部,直接指向西边——四年后,西部大开发启动。首轮长江经济带开发热潮,逐渐沉寂。

  重启“长江经济带”

  2005年前后,在中部省份的推动下,“中部崛起”成为热词。中部六省有四个在长江沿岸。当年4月,长江论坛在武汉召开,包括湖南在内的沿江省份都参与,呼吁重启长江经济带建设。

  但中央并没接招。直到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不断下行,为“稳增长,扩内需”,重启长江经济带的机会才来临。

  “从哪个角度看,长江经济带都是合适的选择。首先,它连贯东中西,为产业转移提供了通道。”刘勇说,“其次,流域经济开放开发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发展推动了美国崛起,莱茵河流域发展促进了法国、德国和荷兰的繁荣,很多人将长江经济带视为潜在的中国经济‘第四极’。”

  今年4月,李克强到重庆召开座谈会,研究部署长江经济带建设。长江经济带,重新成为国家战略。 滚动新闻记者 袁树勋

  长江经济带 写好江湖大文章

  甲午之年,水缘浩荡。横贯广袤东西,连接壮阔海陆、坐拥黄金水道的“长江经济带”被写入国家战略辞典。

  31年前,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话说长江》风靡中国,特别是那首歌唱红了大江南北。浸透了传统文化意韵的“话说”形式,将长江的历史、人文与自然置于时代话语中。置于更宏大的时代背景来打量这场话说,与其说是催生出“中国电视史上成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不如说是为31年后的长江新光景埋下更大的伏笔。

  伏笔终在浩浩荡荡的时代进程中得到响应。长江经济带正式步入国家战略,既是传奇的谱写,也是时代的应景。“从沿海起步先行、溯内河向纵深腹地梯度发展,是世界经济史上一个重要规律,也是许多发达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悠悠长江,所赋予的“有效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调整区域结构、实现中国经济升级具有重要意义”,足以激荡出“中西部具有经济发展最大的回旋”;所担当的“深化改革开放、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设统一开放和竞争有序全流域现代市场体系”角色,也足以荡涤出“区域间互动合作机制,完善长江流域大通关体制,发挥市场配置决定角色”的前路。

  扼长江以南交通之要津的湖湘之地,注定是无法缺席长江经济带上的浓墨一笔。另一手笔于4月22日正式展开,国务院正式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自此,长江经济带与洞庭生态经济区,几近同时荣升为国家战略。“一带一部”正成为湖南改革发展的新坐标,而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会强化这种新定位。在此格局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则成为湖南崛起的一个战略支撑点。

  新格局下,写好江湖大文章,关键在能否于利好政策叠加的大机遇中,扮演好个性鲜明、优势突出、特色纷呈的“受益者”;关键在“融合创新、市场开放、平台搭建、信息共享、要素聚集”等方面能否扬长避短、精准出击;关键在“消除市场分割、地区封锁和行政性垄断”等方面是否敢于“刮骨疗伤”,共同受益;关键在“发展与保护”、“短期与长期”、“当下与未来”等方面能否有所担当、有所扬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