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健康>茶禅养生>正文

雷建生:夹山茶禅文化与日本茶道(2)

来源:新浪湖南2015年12月1日【评论0条】字号:T|T

  关于日本茶道与夹山圆悟大师的法嗣关系,日本茶道界盛传“墨迹开山”之说。日本学者村井康彦在《茶的文化史》一书中指出:“谈起珠光,不能不提到他和一休大师的接触。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的珠光得到了圆悟克勤(北宋禅僧,《碧岩录》的作者)的墨迹,并运用于茶道(茶室中挂的书画),这便是墨迹开山的由来。”

  关于日本茶道的成立,日本井口海仙的《茶道入门》作了这样的介绍:村田珠光(1433~1502),义政时期奈良人。年青时期非常喜欢茶,后进人京都大德寺真珠庵,跟随一休大师参禅。经过艰苦的修炼,最终成为一休大师的弟子,并从大师处得了宋代中国的高僧圆悟禅师的墨迹。在修行中,从日常茶饭的茶水中领晤了许多道理,达到了“茶禅一味”的境界。

  在日本相类似史载还不少。如里千家茶道教本《茶道的基础》中也说:“村田珠光因敬仰一休大师的德行,拜入其门下参禅。经过其艰苦的修行,一休承认他为弟子,并将圆悟的墨迹赠送给了他。”

  中国茶文化研究学者滕军博士在《茶道与禅》一文中,对此介绍得更加详细。文章首先介绍了在日本茶道界流传的一段传闻。一日,村田珠光用自己喜爱的茶碗点好茶,捧起来正准备喝的一刹那,一休突然举起铁如意棒大喝一声,将珠光手里的茶碗打得粉碎。但是珠光毫不动声色,回答说:“柳绿桃红”。对珠光这种深邃高远、坚忍不拔的茶境,一休给予高度赞赏。其后,作为参禅了悟的印可证书,一休将自己珍藏的圆语禅师的墨迹传给了珠光。珠光将其挂在茶室的壁上,终日仰怀禅意,专心点茶,终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内,即:佛法并非什么特殊别的形式,它存在于每日的生活之中。对茶人来说,佛法就存在于茶汤之中别无他求。这就是“茶禅一味”的境界。村田珠光从一休处得到了圆悟的墨宝以后,把它作为茶道的最高宝物,人们走进茶室时,要在墨迹前跪下行礼,表示敬意。由此珠光被尊为日本茶道的开山,茶道与禅宗之间成立了正式的法嗣关系。

  此类资料尚多,恕不一一赘引。纵览史料,大都说明珠光得圆悟墨迹而悟“茶禅一味”,圆悟墨宝实为日本茶道之发轫。

  4、《碧岩录》的禅宗理念被奉为日本茶道之魂

  日本茶道的人文思想背境为佛教,其理念核心为“禅宗”。日本哲学家、思想家久松真一先生认为,这是从思想领域里给予茶道最高的意义。出自湖南夹山的《碧岩录》,作为中国禅宗的神髓,不能不深深感染日本茶道,极大的升华日本茶道的内涵,试列举几个方面简述之。

  4.1“物我两忘”的茶道境界

  日本茶道,要求茶人走进茶室,要进入一种“梵我一如,能所皆忘”的“了悟”境地。“能”指主观,“所”指客观。这种“心无一物”的境界,就是佛禅的所谓“过中三昧”,就是“茶禅一味”追求的最高境地。《碧岩录》中的这种禅哲理念一脉相贯,处处体现。如书中第13则“银碗盛雪”,第40则“花如梦”,第80则“急水上打球”等等。且看其中第46则:天下雨时,镜清大师问弟子:“外面是什么声音?”弟子回答:“下雨声。”镜清斥之为“追求俗物”。他认为,只有把自己融入到铺天盖地的雨声中,雨即我,我即雨,物我玄会,无分雨我,才能进到“真人,真如”之境。心处于“无”即开悟,开悟则观花为花,抚木为木,花外无我,我外无木。对一个茶人来说,端起茶杯则身为茶杯,品饮茶汤则心在茶汤,要永远处于“不持一物”的“无”的悟境之中。圆悟大师高度赞赏这种夹山茶禅的“三昧”境界:“碧岩不离此处,此处不离碧岩。摄大千于毫端,融芥尘于刹海。”“此处”指“茶禅境地”,“毫端”,茶也;“刹海”,禅也。茶禅者观视世界万物,要彻底摆脱粘着之性,执妄之情,涵容大千世界的芥尘万物,则“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日本茶道著名的“和敬清寂”四谛便是以禅宗这种“无”为主体而形成的,它们是由“无”派生出的四种有形的现象。村田珠光在他著名的《一纸文书》中讲道:茶道最忌自高自大,偏执私心,茶人如果“不以心为师”,就能成为驾驭“私心”的主人,就会“不持一物”,一切都将显得那么优美、从容、宁静、祥和,无纷烦之惊扰,有亲和之谐乐。“四谛”的智光之源,可追溯到村田珠光。当将军义政问珠光何为“茶道大意”时,珠光讲道:“人入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互间,谨兮敬兮清兮寂兮,卒以至天下泰平。”珠光为茶道所确立的这种指南,一直为其后继者们所奉行,到今天仍然具有十分强烈的现实意义。

  4.2“平常心是道”的“心中一则”

  圆悟出自禅门临济宗,临济奉行“平常心是道”。临济义玄禅师云:“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碧岩录》第二则垂示:“至道无难,唯嫌抉择”。日本秋月龙珉对此解释说:“追求至道大禅,处处是路,路在这里也在那里。我们原本就活在道中,行在路上,而处处皆禅,只要我们拉开心眼体会它。”这种生活中“处处皆禅”、“平常心是道”的理念,即日本茶道的“心中一则”。茶人们通过多年修炼悟茶道本意,就是为了锤炼这“心中一则”,即千利休所总结的:“须知茶道无非是烧水点茶”。禅家茶人与常人一样同是日常生活,但行日常之事却不被事所滞累。“终日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终日行,未曾踏着一片地。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中国禅宗与日本茶道的高明之处,便是使日常生活与哲理化同步出现,让人们在自自在在、平平常常的人世生活中,保持一种清纯的心态,借助茶事体验佛性,喝进大自然的精英,净心自悟,生发禅意,获得洗尘心、涤心源、除烦襟、脱世缘的超越感。圆悟禅师云:“了却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来眠。”一切任运随缘,不执着,不妄求,听信自在自然,佛法就在身边。基于此,珠光开日本草庵茶风,让饮茶从贵族、寺庙中解放出来,变成普通民众所能接受的日常生活中的雅事。传至利休,达于极盈,风靡全日本。在圆悟启迪下的村田珠光、千利休等大师也因之而名垂史册。

  4.3“日日是好日”理念

  日本茶道另一则重要理念“日日是好日”,也可在《碧岩录》中找到它的端源:第6则云:云门宗之主文偃禅师问众僧道:“我不问你们十五月圆之前如何,我只问十五日之后如何?”随即又自答道:“日日是好日。”圆悟评唱说:“这句话可以贯古今。”日本茶道中,珠光首倡“禅悦”之说,强调:“一味清静,法喜禅悦。”在品茗参禅中除去烦恼,拂却尘芥,将这种解脱的喜悦纯化为平静无欲,澄彻空明的心态,谓之“禅悦”,进人“禅悦”,便会体验到‘日日是好日”,所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碧岩录》第34则云:长沙和尚一日到山中漫步,徒问去哪里,答曰:“去随芳草,归逐落花。”长沙和尚以漫步喻人生,去来自适自在,则无时无处而不乐。日本茶人十分欣赏《碧岩录》展示给他们的这种人生天籁,并努力实践,力图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无论自己的身边发生了什么事,都要认真地,不慌不忙地点好每一碗茶,在一次又一次的茶事之中体验‘日日是好日,夜夜是良宵”的茶禅境界。夹山茶禅文化正是以这样一张迷人的笑脸,令岛国倾折而征服大和人心的。

  (此文收入2008年《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并获三等奖。)

  “夹山境”偈联的茶禅精义

  举世公认,茶道为日本文化的瑰宝。但说到日本茶道,却不能不溯源于中国;说到中国茶道,又不能不探根到夹山;说到夹山茶道,更不能不问祖于善会。善会大师以他芳沁古今的“夹山境”揭联,给昧昧众生以茅塞顿开的启迪,给中外茶禅文坛,留下了香馨永驻、品赏不尽的“茶禅一味”。

  善会(805~881),唐代有名的大法师,以“夹山和尚”驰名丛林,他于唐豁宗咸通八年(871)挂锡夹山,僧徒聚二百余众,与赵州从讼(778~897)一南一北,相峙而立。我国当代著名学者南怀瑾教授这样评价他:“佛学三藏十二部,唯识、真如、般若,夹山禅师什么都会,都清楚得很。”善会是个悟性极高而又超逸的季者,他“有眼不窥天子乐”,寄情林泉,并于夹山首倡茶禅境味之说。

  禅门有这样一则公案,夹山和尚喝完一碗茶后,又自斟了一碗递给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和尚陡问:“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时语塞。

  享有世界声誉的日本著名禅学大师秋月龙巩在他的代表作《禅海珍言》中,对此公案作了专题评介,并认为这便是“茶禅一味”最初的史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