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健康>茶禅养生>正文

章弋:夹山茶禅文化的海外传奇

来源:新浪湖南2015年12月1日【评论0条】字号:T|T

  福兮祸倚——宋代夹山住持圆悟克勤著述的《碧岩录》问世后,风靡丛林。圆悟之高徒大慧宗杲唯恐参禅流于形式,将其书焚毁,遂使《碧岩录》流向海外,开始了夹山茶禅文化的海外传奇……

  南宋绍兴年间,正当中原大地烽火连天之际,地处海疆一隅的福建泉州云门庵禅院,也燃起了熊熊大火。一册册黄卷、一块块木刻版纷纷投入火中,倾刻化为乌有。无数黑蝴蝶般的灰烬在空中飘飞,如同幽灵一般不肯离去。一旁,许多和尚黯然泣下,分明是为这场劫难而落泪。须知,这些被焚烧的经书经版,全都是被誉为“天下宗门第一书”的《碧岩录》呀!

  《碧岩录》缘何被毁?为何人所毁?要了解这一在中国禅宗史上影响巨大的焚书事件,还得从《碧岩录》这本书说起……

  宋徽宗政和元年,即公元1111年,宋代临济宗杨岐派大师克勤受前宰相、无尽居士张商英之请,前往澧州石门夹山寺讲经说法,并住持该寺达七年之久。晨钟暮鼓日复一日,克勤根据禅林需要,对云门宗雪窦禅师选辑的《颂古百则》进行别开生面的讲解、评述,深受广大僧众欢迎。雪窦本是“锦心绣肠,对诗文造诣颇深、人皆认为具翰林之才”的一代宗师。《颂古百则》是他从禅林中1700则公案中精心选出的100则经典,都是有关古圣先贤参禅悟道的言行。内容之丰富,意蕴之深邃,涵盖之广泛,可想而知。而在克勤看来,禅是活活泼泼的佛经,禅与佛经本来就是一而二、二而一地融为一体。因此,他把公案、颂文和佛教经法结合起来,从禅宗基本理论出发,对疑义丛生的公案一一解读,并加以引申发挥。他在阐释评点《颂古百则》时,锦上添花,将自己的学问见识、思想观点、人品智慧融会其中,倍增其丰,可谓是集禅学、哲学、文学、史学、美学、伦理学、道德学之大成。不仅如此,其评唱的形式也极为活泼,极具开导启发性。每则之前,先加“垂示”,即纲要提示,再列举公案,介绍公案提出者的简历并著语评论,对其中警句重点“评唱”,还自作颂语,最后又加以“评唱”,融诗、偈、颂、评于一炉,一唱三叹。公元1118年,鉴于克勤在夹山讲学的成就与声誉,当朝太子太保兼枢密使邓子常上书朝廷,极力称颂克勤之功德,尽管宋徽宗笃信道教,却也不得不将“佛果禅师”的法号赐予克勤,并下诏将他调往金陵蒋山寺。此后,佛果克勤芒鞋竹杖,度岭穿云,遍历楚山吴水,云游大江南北,广设讲筵,普宣法音,春风化雨,桃李盈门。众弟子尊他如圣明,特地将其在夹山评讲的《颂古百则》汇编成册,印刷成书,发行丛林。全书共十卷12余万字,名之《碧岩录》。“碧岩”是圆悟克勤主持夹山寺时所居的方丈室名,故以其名作为书名。另有一说是因为当时的丛林称夹山为“碧岩”而名。不管哪一说,都寄托了克勤及其门徒对夹山的感怀,亦为《碧岩录》成为夹山禅文化代表作贴上了历史标签。《碧岩录》是克勤在与古代禅师的心灵感应和沟通中,显示鲜活佛理禅机的一种方式;是其运用大智慧来诠释大禅机的普及读物。其书深入浅出,形式活泼,简繁得当,将高深禅理寓于平实的言语之中。其对公案的解释与发挥普遍为丛林所接受,于是衲僧们将她视为圣经,人手一册,朝夕吟诵。正因为如此。《碧岩录》于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问世之初,便被誉为禅宗“天下宗门第一书”。《碧岩录》为克勤带来了的巨大声誉,继北宋之后另立南宋的高宗赵构龙颜大悦,亦在其父赐封“佛果”的基础上加封克勤为“圆悟”,意即说他已圆满地参悟佛理禅机了。此后出版的书则全称为《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一僧两代帝王赐号,这在我国宗教史上也并不多见。由此可证圆悟克勤道行高深、功德圆满。

  可惜好景不长,福兮祸所倚。正因为《碧岩录》太红火了,方招致灭顶之灾。南宋绍兴六年,圆悟克勤圆寂。其骨灰未寒、舍利子犹温,《碧岩录》便遭受火焚厄运,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焚其书者,正是圆悟的爱徒大慧宗杲。大慧于宣和六年拜在圆悟门下,成为其座下第一大弟子,并凭借自己超然的智慧、锐利的机锋、敏捷的辩才,很快名播京都。徽宗闻其声望,赐号“佛日”以示嘉奖。大慧宗杲继圆悟之后成为禅门一代新宗师。其人大机大用,考验学徒异常苛求。他发现学徒所答之语皆出于《碧岩录》而非自悟,唯恐参禅悟道流于形式,误入“本本主义”歧途,遂遵从佛家“不使霹雳手段,哪显菩萨心肠”的训示,效仿秦始皇之法,将其师圆悟的杰作《碧岩录》付之一炬,禁止流传。早在《碧岩录》面世之始,便不乏反对之声。守旧者指责其书有违“直指人心、不立文字”的禅宗宗旨。大慧焚书的举动,立即得到保守派的响应。于是,“天下宗门第一书”转眼间变成了神州禁书,且一禁就是150多年。尽管其间不乏禅僧秘密传写,但终究只能偷偷摸摸。元大德年间,有识之士张明远在重刊《碧岩录》的卷首如此写道:“碧岩集标的宗门,真雾海之南针,夜途之北斗也。一炬之后,善刻不存,今多方寻访……得于希有,发于久秘” 。寥寥数语,既彰显了《碧岩录》“南针”“北斗”般的威名,又道尽宝笈自大慧焚禁后百余年间所处环境的艰辛。

  然而,祸兮福所伏,神州封杀《碧岩录》,使得这一夹山禅文化代表作流向海外,大有孔夫子慨叹“吾道不行,乘槎浮于海”的况味。

  凤凰涅槃——《碧岩录》连同圆悟的墨宝东渡扶桑,赢得意想不到的生存空间,助推禅宗在岛国的崛起,为茶与禅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碧岩录》究竟是何时由何人传入日本,目前尚未查到明确的文献资料。大约这是因为当时其系禁书,只能通过极其秘密的渠道流通而不便记录的缘故。不过,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一件圆悟墨宝的外装木盒上,写有“圜悟墨迹从宋朝入来筒”的字样,即证其件是南宋时期传入日本的。那么圆悟代表作《碧岩录》很可能是与其墨宝一并东渡扶桑。因为圆悟是因《碧岩录》出名而非书法出名,当《碧岩录》遭焚禁时,她应成为逃难偷渡的主角,书法作品只能是配角。也许正因为如此,主角方无入境时间登记,而配角却可以堂而皇之的记录之。果真如此,笔者以为,圆悟勤的另一高徒虎丘绍隆起到了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绍隆为安徽和州人,九岁削发为僧,师从多人,后仰慕克勤大名远赴夹山,随侍于克勤左右多年,为其嫡传法嗣。圆悟曾两次亲笔给他书写《印可状》(又名“印可证书”),一次书于北宋徽宗宣和6年(1124)12月,另一次书于南宋高宗建炎2年(1128)2月12日。前者称宣和墨宝,后者谓建炎墨宝。尔后,绍隆住持浙江虎丘山云岩禅寺,大振圜悟禅风,自成一派,即虎丘派。虎丘派中有不少日本留学弟子。大约洋弟子学成归国之际,绍隆将《碧岩录》以及圆悟墨宝托付给爱徒带至海外则是情理之中的事。不难设想,圆悟著述被焚,绍隆必定心急如焚,将恩师的宝笈及墨宝转移海外,既是万全之策,也是对恩师最好的纪念。绍隆有这样的想法,定会见诸于行动,遂致圆悟两件墨宝现身日本。其中前者还不乏传奇色彩。相传宣和墨宝是装在一个桐木圆盒中,随海浪漂到日本九州南端鹿儿岛坊之津海岸后才被人发现的。坊之津即唐代高僧鉴真和尚当年冒险东渡日本的登陆处,这更增加了墨宝的神奇。只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件墨宝不知何时何故被人割去了后半段,硕果半存。

  关于《碧岩录》及圆悟墨宝东渡,中日坊间另还有其他几个版本。其一:绍隆将《碧岩录》及圆悟墨宝传给衣钵弟子,再由其继承人辗转东渡。其二:宋末元初,中国禅僧为避战火之难而远遁东洋,将《碧岩录》及圆悟墨宝带上岛国。其三,两度留学南宋的日本禅师荣西曾求学于绍隆隔代弟子咸杰门下,咸杰将圆悟书、字委托他带到日本。荣西是将中国茶种带回岛国第一人,这是有明文记载的,但却没有记载他携《碧岩录》等文化种子归国的只言片语。笔者只能对此说暂且存疑,仍相信绍隆才是圆悟宝笈与墨宝东渡的“始作俑者”。不管怎样,宝笈与墨宝东渡是历史的真实,既然难以确定携宝东渡者,我们何不套改钱钟书先生的幽默:只要吃到了美味的鸡蛋,又何必究其蛋是谁贩来的?至于宣和墨宝怎么会现身海滩,似可作如下推测:可能是当年留宋返日或逃难禅僧在舍舟登岸时不慎遗落,也可能是他们于归途中遭遇海难,方致贮宝之盒随波逐流至坊之津。无论前者后者,似乎都可以看出绍隆或其传人的剑胆琴心,他们一定考虑到纸书渡海,凶多吉少,为防万一,便将圆悟宝笈与墨宝付与不同批次的东渡者,并藏之密封的木盒中,遂造成了这些文化瑰宝的非凡经历。虽说这仅是一种推测,但可填补史书记载的空缺,用理性的思维见证夹山文化东渡扶桑之艰难而光辉的历程。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更多>>

更多>>微博推荐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