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美食|时尚|旅游|汽车|同城|惠购|站点导航|世界杯

|邮箱|注册

新浪湖南

新浪湖南> 旅游>旅游资讯>正文

科学地探查湖南新岩溶

A-A+2013年1月18日红网评论

  专家发声

  童潜明(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湖湘地理地质顾问)

  岩溶:又称喀斯特,主要指水对可溶性的石灰岩、白云岩的溶蚀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中国岩溶》(卢耀如院士主编,1986年出版)一书称,全国的岩溶面积有120多万平方公里;《山海经》(公元前770-221年)就有岩溶洞穴的记述,《神农本草经》(公元一世纪)就提出“石钟乳”这个至今沿用的岩溶名词,《徐霞客游记》记述了百余个岩溶洞穴,可见岩溶在我国广为发育和研究最早。

  科学地探查湖南新岩溶

  近现代对岩溶的研究和利用主要在四个方面:第一作为一种矿产资源,除了城乡广为应用的建筑石料外,还是水泥、石灰及金属镁的原料,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可形成稀少的古岩溶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第二是水源,特别在干旱地区的工农业用水大都取自于由岩溶蓄水形成之地下水库,如能科学用水,则取之不竭。第三在地表可形成奇峰、石丛、石林和天坑,在地下发育成各种溶洞、地下河及其中的石钟乳、石笋等钙华沉积物,无论地上或地下都可塑造出引人入胜的地貌景观。第四是一种文物资源,因为人类祖先大都利用岩溶洞穴作为栖息繁衍之地,北京猿人化石在溶洞中发现即为举世闻名一例;与古人类同时的动物群化石在溶洞中比比皆是。

  湖南岩溶很发育,出露面积为全省面积的33.1%。近年来,湖南的地质公园建设方兴未艾,以岩溶为主的有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飞天山、凤凰、红石林、乌龙山、湄江、酒埠江等6个国家地质公园,雪峰山、德夯、白水洞、庙前、古苗河等5个省级地质公园。但这些远不能反映湖南岩溶现状,可称岩溶经典巨著的《中国岩溶》只有4处(冷水江波目洞,湘西岩溶岗丘,洛塔溶蚀竖井,湘西100余米瀑布)提到湖南;2011年10期《中国国家地理》400页喀斯特专辑,对国内岩溶从峰林和峰丛、天坑、洞穴及生物、峡谷和盲谷、坡立谷、洞穴人类故事等方面归纳描述,而对湖南只提到了张家界黄龙洞的“定海神针”、新化梅山龙宫的“雾凇”和古丈红石林等三处。

  已有的对中国岩溶的权威著作对湖南岩溶没有客观评价,这就不利于湖南岩溶的研究、保护和开发。因此现在非常有必要在总结湖南已有岩溶的基础上再探查新的岩溶。

[上一页] [1] [2] [3] [4]

保存|打印|关闭

新浪首页|新浪湖南|新闻|城市|汽车|美食|时尚|旅游|健康|微吧|微导航

新浪简介|新浪湖南简介|广告服务|商务合作|联系我们|客户服务|诚聘英才|网站律师|产品答疑|网上举报中心|互联网辟谣平台|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分享到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