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打的歌队,流水的队员
在寨子里,杨焕英一家算得上“异类”。
1980年代,寨子里组织文艺队,杨焕英和欧俊楼就加入了。现在,30年过去,文艺队发展成艺术团,两人还在。
要知道,这30年里,艺术团培养了200多名侗族青年男女,但都留不住他们外出的脚步。
当初,文艺队成立,图个自娱自乐,出去表演也没报酬。打工潮一来,年轻人坐不住了,纷纷跑了出去。
1990年代,队里的一些文艺骨干先后出走长沙、桂林等地,有些人甚至去了北京,加入当地景区的文艺表演队,还有人去酒吧跑场。
2002年,连原艺术团团长欧顺书都出走了,他如今在芷江侗文化城当主管。团里精通各种乐器的吴扬波,也跑去县城当起餐馆老板。
杨焕英夫妇一度也想出去闯闯,“村里人都在赚钱,自己家却穷得叮当响,这实在说不过去”。他们几次想去广东打工,但看着一屋子的乐器,没忍心离开。
光种田挣不了什么钱。两人就在寨子里开小卖部,但侗民自给自足,生意不好。后来,他们看寨子和县城之间还没有客运班车,就借钱买了辆双排座面包车跑客运,生意果然不错。
但是,不管多忙,一旦寨子里有演出,一个电话过来,夫妇俩便跑回舞台上又唱又跳。
2002年欧顺书离开后,欧俊楼被推举为艺术团团长。这个时候,寨子里的游客越来越多,演出也增多,夫妻俩于是把车卖了,一心一意泡在艺术团里。
现在,夫妻俩和团里的主要演员,每月能拿到1800元固定工资,普通团员每月也能拿到1200元。此外,每演出一场,他们能提成10元。
“相对外面的演出市场,每月1200元的工资还是少了。但相比以前二三百元一月,还是提高了不少。”欧俊楼说。
想走出大山的侗家少女
艺术团有了起色,包括群众演员在内,团员扩大到50余人。但问题仍然存在:绝大多数团员都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太少。
现在,41岁的杨焕英是寨子里唯一的侗族大歌传承人。她说,自己坚持唱侗族大歌,更多是基于一种责任,但是,“年轻人对唱侗歌不感兴趣啊,免费教都没人学”。
她有些失落。为吸引孩子们唱侗歌,每年暑假,她都会在家里备好西瓜、冰棒等零食,然后让小女儿欧雪曼把伙伴们都叫来,让大家边吃边学歌。
作为黄土乡中心校(皇都侗寨隶属于黄土乡)的课外辅导员,她每周还会去学校教一次侗族大歌,“不能让侗族大歌断了根”。
后继无人的尴尬,也让寨子里82岁的老歌师吴尚德很忧心。他特意配合杨焕英创作了一首侗族大歌,作为黄土乡中心校校歌,让孩子们齐唱。
但是,即便有杨焕英等人的努力,侗歌的落寞似乎也无法挽回。
在通道坪坦河流域,以皇都侗文化村为中心,沿坪坦乡、黄土乡至双江镇一带,构成一条“百里侗文化长廊”。历史上,这里是“歌的海洋”,现在,除了表演,很少有侗族歌舞。
坪坦乡13岁的侗族姑娘杨雪宁,从小到大,除了表演和接待活动,不再穿侗族服饰。她的偶像是影星杨幂和歌手李宇春,去同学家串门的时候,耳机里放着凤凰传奇的歌。
她的哥哥姐姐都在长沙上大学,她的人生目标是,读好书,像哥姐一样走出大山,越远越好。
在通道县城双江镇,侗家女张璐喜欢在清晨练声。她是天津音乐学院表演专业大二学生。
遗憾的是,她不会唱侗族大歌。大学里,她学的是学院派唱法,这与原生态的侗歌不合拍。
张璐说,她的理想,是当一名演员,演绎都市浪漫爱情故事,再不济,也要在城里当一名音乐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