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失踪的中国皇帝下落之谜
距今610年前的夏天,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紫禁城内发生一件大事,都城被燕王朱棣攻陷,建文帝不知所踪。南京紫禁城是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修建的皇宫,在太平天国时期彻底被毁,现仅存在一点城墙遗址。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明朝的第二位皇帝似乎是朱棣,朱棣对历史修改的影响至今还在,实际上,在朱元璋和朱棣之间,还有建文帝。朱棣以“靖难”(即帮助皇帝解除困难)的名义武力夺权后,销毁了建文帝时期的档案,很长一段时间里,似乎建文帝的统治没存在过一样,直到清朝官方修《明史》后才开始还原这段历史。
但这种状况也一直影响到人们对建文帝时期历史的了解。建文帝的下落,成为明史第一大谜案。建文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逊位对中国历史有什么影响?600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苦苦探索,但苦于史料匮乏,一直没有答案。
官方禁绝的真相,民众用想象去填满
建文帝失踪后,明朝官方公布的史料宣称,宫中突然起火,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看到皇帝和皇后在地上的尸体,表明皇帝已死,后来被下葬。朱棣在位时修纂的史书《奉天靖难记》、《太祖实录》就持这一说法。
但官方并没有公布墓葬在哪里,而这么重要的信息本不该被隐瞒。似乎连明朝官方也不知道皇帝哪里去了,显然建文帝的下落被有意隐瞒了。下一个皇朝官方撰写的史书《明史》,对建文帝被烧死提出了质疑。在当时,官方垄断了对事件真相的解释。
不仅如此,明成祖朱棣上台后,没有按照惯例给宣称已死亡的建文帝庙号,而且几乎销毁了建文帝在位时的所有档案,甚至废除其年号,用朱元璋的年号指称建文帝在位的时期。当然还有惨绝人寰的清洗迫害行动。在这一切之后,所有有关建文帝的事成了禁忌,似乎没存在过一样。
也许是好奇心和同情心同时在作祟,人们并没有把建文帝遗忘。官方禁绝的真相,民众用想象去填满。建文帝身后,似乎从他失踪那一天起,人们就在探求他的下落了,迄今600年而不绝,累积的故事远超事实本身,但真假莫辨,因为没有人提供支撑事实的有力证据。
如果他死了,墓葬在哪里?
据后世史学家考证,建文帝帝位的继承者、其叔叔朱棣,在登上帝位后就开始暗中派人打探建文帝的下落了。朱棣派出一个叫胡濙的官员,以寻找道教人物张三丰为名,暗地里寻找建文帝。
有没有找到建文帝,并未见于记载。但历史学家捕捉到的信息是,朱棣死前一年,在北方边境和蒙古人打仗,在外执行任务的胡濙深夜突然到访,朱棣起来接见,两人谈至凌晨,最后朱棣心里如释重负。但谈话内容是什么,外界并不知道。郑和著名的远航活动,也被认为是为追踪建文帝。
事情过去近40年,一位假冒建文帝的和尚从云南来到广西,被送往朱棣迁建的都城北京,遭识破并处死。但这个被官方证伪的事件,却成为人们构筑真实故事的材料。此后流传的故事版本之一,就有建文帝出家多年后回到北京,并葬在京郊,20世纪的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去寻访过。
另外,一些出自官方版本的信息也让人生疑。比如《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谋取皇位的主要谋臣、法号道衍的和尚姚广孝,临终前要求见朱棣一面,提出的要求却是释放建文帝当年的贴身秘书傅洽。傅洽当年因为被传协助建文帝出逃被囚10余年,在姚广孝请求后获释。
尽管直到明朝结束,官方都没有公开建文帝的真实去向,但上述信息都让人相信建文帝其实没死。如果建文帝像朱棣宣称的那样已焚死,为什么还要派人去找他呢?如果他死了,墓葬在哪里?如果他死了就算了,为什么对他的事情还那么忌讳,不允许人们谈论一个死于政变的皇帝?在这一切都没有答案之前,人们也许只能相信他逃走了。
“我和我的祖师爷孟森都相信建文帝并没焚死,而是出逃了”
明朝万历皇帝统治时,距事件发生200年后,在汹涌的民间和官方舆论合力冲击下,建文帝话题解禁,恢复了对其属下大臣的评价,但对建文帝本人并没给出官方说法,也没公布事件真相。又过了100多年,清乾隆皇帝当政,才给建文帝追认官方称号。
事件之后,关于建文帝下落的民间说法版本层出不穷,普遍认为他没被焚死,到处传出关于其踪迹的故事,但都缺乏铁证。甚至有人以亲历者名义,勾勒出其出逃后的详细行踪。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史仲彬的《致身录》等书,令渴望知道事件真相的人吃惊,甚至信以为真。但这些故事在严肃的史家看来,通通缺乏坚实的证据,被指不可信。明末著名学者钱谦益等人,从故事文本本身提出了质疑,否认其真实性。民国时期的学者如胡适、孟森、王崇武等人,也都予以否认,当代学者商传、毛佩琦等人也持相同看法。
更多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建文帝没死。“我和我的祖师爷孟森教授(孟是商传父亲的老师)一样,都相信建文帝并没焚死,而是出逃了”,商传接受《湖湘地理》采访时称,由于关于建文帝的文献史料奇缺,现有的研究已经很难突破,只有从实物资料方面寻求破解。
背景 25岁的建文帝在一场政变中下落不明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孙子。他的父亲、太子朱标先于朱元璋去世,随后他被册封为新的皇位继承人。1398年朱元璋去世后,他成为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4年后,年仅25岁的建文帝在一场政变中下落不明。身后没有依例获赠庙号,直到清朝乾隆年间才追赠他为“恭闵惠帝”,民间仍习惯称他建文帝。
据清朝官方撰写的《明史》记载,他在祖父生前即建议修改严苛刑罚73条,和祖父强悍暴虐的性格不同,他似乎显得柔弱、仁慈很多。但在情急之下,他也亲手杀过人,比如在叔父朱棣兵临城下时杀过被指不忠的徐增寿(军事将领徐达的小儿子)。
建文帝继位后,任用了几位后来被历史学家认为缺乏政治经验、比较理想化的文臣,在事实上恢复了被祖父废除的丞相制度,主动下放一部分君权。三位丞相中,最著名的是方孝孺,他建议皇帝实施儒家政治理想中的“周礼”——一种乌托邦政治。另外两名丞相,则主张解除由祖父册封,驻军各地的藩王权力。
在解除几名藩王的权力后,生性强悍、富于野心的燕王朱棣——建文帝的叔叔发起战争。燕王和皇帝的军队打了四年仗,最终,北方的燕王渡过长江,兵临南京城下。出人意外地,一位藩王和战败后免于处罚的将军、同时也是一位皇族,主动打开城门迎接燕王。燕王攻入皇宫,不久成为新皇帝,宣称建文帝死于火灾。但有迹象表明,朱棣本人和外界似乎都没有相信这一说法,历史公认的说法是,建文帝失踪了。
参考资料:《明靖难史事考证稿》(王崇武著)、《明史讲义》(孟森著)、《剑桥中国明代史》(牟复礼、崔瑞德编)、《天下说建文》(明孝陵博物馆编)、《建文帝之谜》(何歌劲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