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衡阳日报)耒阳有江河必有渡口。渡口,古称“津”,是舟楫往来、商旅汇集之所,也是高朋欢宴友人送别的地方。古往今来,在渡口发生过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如今已经湮没在历史厚重的尘埃之中,不可复见,只留下一些古诗词供后人作历史的凭吊。从某种意义上讲,河流文化其实就是河流所串起的渡口文化。耒水文化也不例外。

  耒阳千百年来,耒水像一条碧绿的飘带,弯弯曲曲穿行在南岭北麓的山岭丘陵中。你若沿着逶迤流淌的耒水河,向北探寻,当可发现大大小小的古渡口,以及由此而兴的集市。

  耒阳与永兴两县之间重要的千年商埠

  耒阳顺着耒水河进入耒阳境内,第一个渡口就是大河滩。大河滩,位于耒阳黄市镇境内,耒水史上四大口岸之一。面临耒水,背靠青山,上与永兴县便江风景线山水相连,周围是蔡伦竹海的数万亩竹林,是一块“五龙抱珠”,引人入胜的风水宝地,也是耒阳与永兴两县之间一个重要的千年商埠。有联云:“耒水源界,奔衡口湘江,汇南来北往商贾,繁荣千年古街;大河滩渡,通蔡伦竹海,聚东坪西岭舟客,服务四方游人。”

▲青石板街承载了千年的记忆

  这是耒阳与永兴交界的一个山乡古街。据《耒阳县志》记载:大河滩,在唐朝就已形成集市,到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有二十多家店铺。因紧靠水路,每逢“一、六”圩日前后,均有永兴、资兴、郴州、安仁和本县各地的客商往来,是耒水河上一个很重要的商埠。上市以土纸、纸浆、木材、豆类为主。输出以木材、楠竹及湘白玉雕刻的石门、石窗、石柱、石栏、石匾、石狮为大宗,历史上远销长沙、汉口、北京等地。特别是土纸更为行销。据清光绪32年《耒阳县乡土志》载:“土纸在本境销行每岁约三千余担,陆运出境至涟洲、郴州、桂阳州、坪石等处销行,每岁七千余担;水运出境至衡州、湘潭、长沙、汉口等处销行,每岁一万余担。

  民国廿九年(1940)湖南省建设厅在大河滩狮子岭建耒阳造纸厂,日产纸300余令,所盈利7400元。”民国33年(1944),因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湘南重镇衡阳沦陷,而大河滩没有被侵犯。彼时,一些外地商户纷纷来到大河滩避难做生意,市场一度繁荣,号称“小南京”。

  至今仍保留部分古街和老店铺

  耒阳大河滩古街建设颇具特色,现遗存古街可见一斑,至今仍保留有部分青石古街和古香古色的店铺。大河滩古街以三角形圩坪附近的中正街为商业中心。商店铺宇以砖瓦结构为主,整齐宽敞,高大明亮。合面街的铺宇各有2米多宽的屋檐街基,整齐粗大的檐柱沿街林立,支撑屋檐接出滴水,下雨天在街檐内走不会湿脚。在合面街檐内摆摊、陈列商品,可避免日晒雨淋。在街檐的中间有一条2米多宽的青石板路,从上街到下洲街全长共有600多米长,古街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历经千年,至解放前,这里汇集各地商贾,兴起各行各业,竞显神通,更有“通街三百六十户人家,总共三个半农民”之说,可见当时市场熙攘之状。而现在的古街则是每逢农历尾数一、五为赶集日,此时古街人声鼎沸,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说着原汁原味的家乡话,于讨价还价间另衬一幅人间天堂图。

▲传统式商铺依然存在

  大河滩街有处奇泉,泉水自地下往上喷出,水量很大,喷射离地面28米高。大河滩天然喷泉和特色古街成为蔡伦竹海十大景点之一,天然喷泉更成为“竹海三绝”之一。经权威部门测定,天然喷泉自然喷高为25.058米,喷嘴口径22毫米,被载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誉为“天下第一泉”。这一自然奇特景观引来人们络绎不绝前来观览。该泉清凉微甜、口感独特,水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目前除了供观赏外,还为古镇居民提供了免费饮用水。

▲天然喷泉与古街完美融合。

  居民仍过着传统的集市生活

  今天,大河滩还住有300多户,1000多人。他们仍然保持着那种亲密的邻里关系,过着传统古朴的集市生活。步入古街,只见古街两边全是古老的砖瓦大屋,上下两层,每家商铺都有两扇木制大门或由几块木板组成的“推板门”。临街一个大厨窗也安装推板门,白天取下来,方便做生意,晚上再装上。虽然有一些商铺仍旧开门营业,卖服装、水电器材,开理发店……可是门可罗雀!如今,古街早已没有昔日的繁华了,大白天许多商铺大门紧闭,一看就是已经许久无人居住了,更有的房屋年久失修,已经损坏,倒塌。所有这些,看上去全是“上了岁数的”,我们总感觉是在清末民初的一部历史剧中穿行。古朴端庄的建筑如今尽显沧桑,厚重的历史让人浮想联翩。

▲邻里之间亲如一家

  在大河滩古街上遇到一个叫熊友详的老人。老人给我们讲了大河滩古街的历史。他说:抗战时期,大河滩古街有一个姓谷的游击队长带了十几个游击队员在此抗日,民国三十年,日本进湖南,日本人没有打进古街,他们用望眼镜看到古街有许多个子很高大的人在守护(老百姓认为是关王爷带领手下关平、周仓他们),于是日本人不敢打进来,只在河对岸架起了大炮打了三炮,全打偏了,是关王爷用大刀拔偏了,炮弹掉到大河里的鸡公潭了。熊友详老人是一个退休教师,写了一本自传,我们希望可以看看。老人年近八十,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勯微微地起了身,去里屋取书。老人说:“人上了年纪,一年不如一年。”

▲守候老宅的老人

  是啊!古街何尚不是如此,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啊!古街的老人们正在老去,年轻人基本上都在外面。而今几十年的变化已经超过历史几千年的变化总和,而我们失去的,将永远无法找回。返程,依旧穿过这古朴沧桑的500米老街,脚底下悠悠耒河,波光鳞鳞,历史的光阴在河面跳跃,繁华落幕,剩下了淡淡的忧伤淡的愁。

  文字整理 邹毅 图片记者 陈太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