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大猛

  安庆振风塔误当作长沙三汊矶文昌塔

  坐落于长江边的安徽安庆振风塔有“万里长江第一塔”和“过了长江不看塔”之称。晚清民国时期,振风塔多被摄入外国人镜头中。湘雅医院创始人胡美所著回忆录《道一风同》即载有该塔照片,因胡美的这本回忆录所记多为长沙生活,振风塔竟被某位长沙文史专家认定为长沙湘江边三汊矶文昌塔。其实胡美书中前面所记是他如何沿长江进入洞庭湖来到长沙城的,安徽安庆振风塔被摄入镜头、载于胡美的回忆录中,理所宜然,有关专家下定论前应有所考究。另,长江边的安庆振风塔至今仍保存完好,2006年安庆振风塔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长沙三汊矶确实曾有文昌塔,陈运溶在《湘城访古录》中记载得很清楚。陈运溶说:据《长沙府志》记载,长沙三汊矶文昌塔,峻巍凌霄,一郡华表。明崇祯时,邑人黄裳吉等共建,下有大禅院。不过三汊矶文昌塔不久即废。也就是说,这座塔在明末清初后即不复存在,长沙三汊矶文昌塔并未能等到照相术传入中国就已告倾圮了。

  衡阳门楼错标为长沙门楼

  老长沙街巷最有名的一处门楼是望麓园门楼。该门楼虽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复建,但一直保留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遭遇拆毁。自此,长沙城内老建筑再也找不到具有本地特色的门楼了。

  1907年前后,德国人柏石曼来到中国拍摄各地富有特色的建筑。在这张门楼相片下,柏石曼特意标注这是湖南衡阳府城内的特色门楼。

  但不知为什么在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长沙万象》一书中却将这处门楼改写为“长沙民居的特色门檐,其高雅华丽显示了主人的身份”。

  如今柏石曼的老照片集在网上随意可以下载,精通德语者,也可找到柏石曼本人对此图片的说明。

  20年前这张相片被长沙专家释读为左宗棠公馆戏台。很明显这不是戏台。左宗棠在长沙的后人梁小进专门为此询问其在国外的舅舅,左宗棠家后人称,左家在长沙没有如此建筑。有人遂认为是北正街左文襄祠戏台。8年前笔者得到德文版柏石曼相片集,请懂德文朋友翻译,结果柏石曼注明,图为清代长沙一姓左(或曾)的有功勋臣府邸进门处御碑亭,御碑上绘刻的龙可抵挡邪魔入侵。5年前笔者再获日本人所摄老长沙相集,发现同样的相片。日文标注为:曾国藩祠大门内照壁。曾公祠照壁当在今中山路省少儿图书馆大楼前。

  利华洋行在大西门外街而非坡子街

  这张老照片来源不明,被一些人标注为坡子街老照片。如果它确为长沙老照片,则肯定不是坡子街相片。第一,相片可看到城门,表明离城门很近,而坡子街离城门有一定距离,连接坡子街的小西门正街则在城门边。不过,这张相片中出现了利华洋行的招牌。经查,利华洋行为英国洋行,清末民初,最初开设在长沙大西门外街,后移往太平街。这张相片的城门当为清末民初的大西门,老照片的情境则为老长沙大西门外,门前悬挂米字旗,也与书籍所记英国洋行无误。当年在长沙的利华洋行主营对有信用的外籍公司和大公司提供保险服务。近年来老长沙相片中出现大西门和小西门相片,两张相片都出现很陡的下河台阶,实际上旧时出大西门,仍有一段街市,辟有大西门外街,而大西门外义码头更是商贩趸卖南货食物进行“估堆”的市场。

  网络上的定湘王庙相片绝非善化县城隍庙

  定湘王庙,就是长沙城内天心阁下的善化县城隍庙。网络上出现一张长沙定湘王庙的老照片,很显然,这只是一般祠庙的建筑,却误标为定湘王庙。因为从明代开始全国各地城隍庙的建筑,均照政府颁定的样式来建筑,即纳入了制度化建设中,明初洪武帝朱元璋曾诏令天下府州县皆须建城隍庙,且“其制高广各视官署正衙,几案皆同”,此后清朝皇帝亦有相同规定,也就是皇帝以法律形式制定了城隍庙应当如何建筑,即城隍庙的建筑规格和式样是与同级官衙相同的。网络上流传的这张老照片显然张冠李戴。实际上清光绪善化县志中即有定湘王庙建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