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日,1988年高考湖南省文科第一名李小赣。图/记者唐柏清
对于郴州安仁这个湘南小县来说,李小赣至今仍是一个传奇,更是后来的学子们一个标杆式的存在。
作为1988年高考湖南省文科第一名,她考入北京大学,学最热门的专业,保研、留校、出国深造,先后任职于美国三家大银行,她的人生履历可谓丰富多彩。曾经的“高考第一名”身份,却一度让她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她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在压力中前行,获得人生的一笔财富。
6月上旬,在李小赣回乡探亲的间隙,潇湘晨报记者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回望当年,对于教育的思考、人生的奋斗与选择,她有了不同的价值观。 本报记者周喜丰郴州报道
人都坐到理科教室了,还是报了文科
“我没觉得高考第一名对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荣誉,我的生活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顺理成章,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李小赣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家庭,母亲是教师,父亲是医生,分别在不同的乡镇上班。所以,她童年的记忆主要是在乡下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那几年。
6岁那年,李小赣的妈妈说,你该念书了,就把女儿带到了自己教书的小学。由于长年不在母亲身边,李小赣感觉到有一点隔阂,她很不安分,没读几个月就又赖到了爷爷奶奶那儿,相当于逃学了一年。这一度让她母亲着急上火。
第二年,李小赣重新上了一年级。因为比同班同学普遍要大一岁,她觉得自己别的地方比不过的话,念书这方面一定要比过别人。
读书一是态度,二是方法,首先需要自己想念,方法是一点点积累、悟出来的,越往后就越有自己的“读书方法论”。
高中分科的时候,李小赣记得,自己当时已经在理科教室里坐着了,但突然有了自己的“小算盘”,学理科不能保证总是拿第一,心里打鼓,而文科没有对手,她有这种自信。
就这样,李小赣选择了文科。她说,当年高考具体打了多少分,她已经不太记得了。只记得数学拿了满分,但政治没考好,还哭了一场。成绩公布以后,县里管招生的领导一个电话打到学校:好家伙,全省第一名。
考完后,李小赣整个暑假都不在家,到处玩去了,还帮农村的亲戚家双抢、干农活。那时,她家没有电话,交通也不方便,别人怎么传说,她一点都不知道。
所以,李小赣当时没觉得“高考状元”对她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荣誉,她的生活也没有多大的改变,只是顺理成章,比较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去了自己想去的学校。不像她后来在北大曾经带过的一个班,班里有一个状元,一会儿参加这个表彰会,一会儿参加那个表彰会。
李小赣说,在他们那个年代,理想主义教育的结果是,只知道大方向:要飞得高、走得远、学得多,肯定要上一个很好的大学,当时也就知道北大、清华。但在填报专业的时候,她根本不知道人生该往哪个方向走。所以,她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他们读书时,视野要比以前开阔得多,会知道自己的选择。反过来,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弊端。那个时代,强调“干一行、爱一行”,李小赣当时受这个影响特别深,选专业时,老师、家长们问她有什么意见,她说,没意见。
就这样,李小赣去了北大,上了最热门的专业:国际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