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楼是极富中国特色的建筑,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上世纪80年代初,筒子楼曾经风光,如今却成为“棚改”对象。
长沙市雨花区长重棚改项目日前已经启动签约,首日成功签约180户。 这个长沙市区最大国有工矿棚改项目面临拆迁,棚改居民可以选择把筒子楼置换成精装修的电梯安置房,也可以直接领取补现资金自行购买新房。
红砖筒子楼打眼
立秋后的第六天,64岁的刘丙春站在窗台前,用一个小喷壶,接雨水浇花,他在窗台种了一盆茉莉、几盆吊兰和水仙。刘丙春住二楼,这层楼共有16个房间。自2011年起,刘丙春的邻居陆续搬走了,只剩他一个人。
这家坐落于长沙东二环一段的湖南长重机器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长沙重型机械厂。刘丙春的家是厂里的宿舍楼,红瓦红墙的筒子楼,在一棵棵梧桐、樟树中间很打眼。这也是长沙市城区最大的国有工矿棚改项目,14栋红砖筒子楼即将面临拆迁。
最早建于1958年
14栋筒子楼分布在长沙东二环的东西两侧,每侧各有7栋,每栋三层。“最老的房子是1958年建的。”63岁的李德芝是该厂的退休职工,上世纪70年代就住在这里了。他说当时最流行这样的房子,建起来快,住起来方便,而且能住的人多。厂里有专门的基建科,参考了很多建筑风格,最后选择了这种流行的筒子楼。
“现在看起来很破,又不方便,那时候可俏得很。”罗老笑称,一般对厂里没有贡献,又没有技能的职工,是很难分配到房子的。长重一区的一栋,当时住的就都是厂里的高级技术人员。
婚房拆迁总不舍
不少老居民对筒子楼拆迁,十分不舍。
袁秀清1981年嫁到厂里后,住在四区五栋一间不到17平方米的房间,那也是她的婚房。“那时大家都是用炉子生火,火柴都舍不得用,互相借火。每天楼里最热闹的时刻,就是开饭的时刻,家里掌勺的集中在厨房,切菜炒菜翻锅热闹得不行。”
“邻居一般都是同事,没有这么多隔阂。”袁秀清说,自己怀孕那会,特别想吃鸡蛋,可舍不得买;二楼一位姓罗的奶奶听说后,把亲戚送的四个鸡蛋全给了自己。
“那时鸡蛋很奢侈的,老人家用一块蓝色的布包着送来,我永远都记得。”老人如今已经去世21年了,袁秀清总还想起她,心里特别暖。
“后来,搬走的搬走,去世的去世,邻居关系也就疏远起来了。”在这里居住了33年,袁秀清生下了儿子,经历了丈夫的去世。袁秀清的儿子2012年搬到新星小区,她却始终不想离开。
数据
已实施棚改项目56个
根据长沙市住建委的统计,2014年长沙已实施棚改项目56个,14000多户,截至目前已改造11592户,开工率接近80%。
长沙自2009年开始启动大规模棚改,重点对城区二环集中的成片棚户区进行改造,目前全市有6万多户棚改区家庭乔迁新居。
■记者 李琪
实习生 阳仑 朱甜甜
声音
为数不多的工业遗产
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长沙大学文化研究所教授陈先枢认为,长重社区的红砖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设的苏式建筑,它见证了近代以来包括文革、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工人、工业的发展进程,属于长沙为数不多的工业遗产。
国家文物局规定,城市规划建设、棚户区改造工程都应服从于文物保护。这个棚改项目已经通过了文物局和相关政府的批准,也是城市的发展进程需要。但红砖房虽然破旧,却是一种物化的历史记录,不能用“适用价值”来衡量它们。如今这些红砖房面临被拆,是工业遗产的损失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