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湖南

洞庭湖的历史变迁(图)(2)

来源: 2012-04-09 15:23:23
《广舆图》记载了洞庭湖全盛时的面积《广舆图》记载了洞庭湖全盛时的面积

  东晋以后洞庭湖的逐渐扩展

  东晋、南朝之际,随着荆江内陆三角洲的扩展和云梦泽的日趋萎缩,以及荆江江陵河段金堤的兴筑,强盛的长江来水,向荆江南岸穿越沉降中的华容隆起的最大沉降地带,进入拗陷下沉中的洞庭沼泽平原,从而形成为一片烟波浩瀚的巨泽。

  北魏郦道元为《水经》作注时,已充分反映了洞庭湖扩展的这一巨大变化。他指出湘、资、沅、澧,“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会大江”。并云“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盛弘之在《荆州记》中,也作出相同的描绘:“巴陵南有青草湖,周回数百里,日月出没其中”。青草为洞庭湖的通称。

  历史时期洞庭湖区一直处于缓慢的沉降之中,再加上古代荆江分水口多在北岸,南岸的洞庭湖区,很少受到长江泥沙淤积的影响。唐宋时期,洞庭湖水面进一步向西扩展,号称“八百里洞庭”。《巴陵志》即有:“洞庭湖在巴丘西,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横亘七八百里”的记载。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洞庭湖》诗中描写:“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可见其湖面的辽阔及气势的雄伟。

  明、清之际,洞庭湖的面积继续有所扩展。明嘉靖、隆庆(1522—1572年)年间,张居正为了保护在湖北安陆的“显陵”以及他自己家乡江陵的安全,采取“舍南救北”的方针,在荆江北岸筑起黄檀长堤,使北岸穴口基本堵塞,长江水沙多由荆南排入洞庭湖区,在湖底淤高而来水有增无减的情况下,洪水期湖面水域不断扩展,逐渐有西洞庭湖与南洞庭湖的形成。于是,“每年夏秋之交,湖水泛滥,方八九百里,龙阳(今汉寿)、沅江则西南之一隅耳”。这一洞庭湖向西南扩展的形势,一直延续到清道光年间(1821—1850 年)。其时洞庭湖“东北属巴陵,西北跨华容、石首、安乡,西连武陵(今常德)、龙阳、沅江,南带益阳而寰湘阴,凡四府一州九邑,横亘八九百里,日月皆出没其中”。这是洞庭湖的全盛时期。

分享到:

相关报道

新闻排行榜

  1. 1湖南体育局回应黄穗“失踪门”
  2. 2湖南43所学校开餐共获午餐资金52万元
  3. 3益阳中心城区被纳入长株潭都市区
  4. 4省交通厅副厅长多花7亿建矮寨大桥
  5. 5长沙38处路面桥面将应急抢修
  6. 6湖南摊贩用工业松香给鸡鸭拔毛
  7. 7郴州清理整治不在岗国家公职人员
  8. 8蛋糕里发现鸡毛营养餐成“利益奶牛”
  9. 9原湖南交通厅副厅长落马
  10. 10省公务员考试第一名因色盲遭拒案开审

专题-访谈更多>>

相约南岳·浪漫衡山

衡山踏青,南岳煮茶,这个春天我们一起相约浪漫衡山……[详情]

热点视频更多>>

新闻图说

时尚美图

娱乐美图

饕餮美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