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益虎
一个100岁,一个95岁,两个黄埔军校同期毕业的长沙籍抗战女兵郑惠庄、周玉云曾经历战乱天各一方。75年后的今天,在郑惠庄的百岁寿宴上,两位“世纪女兵”再次相聚,书写一段传奇。
75年后重聚 带来“未迟到”的祝福
昨日中午,阳光明媚。长沙县金井镇上的一家酒店门口人头攒动,长沙县文广局布置的舞台上,专业演员正在为台下头戴生日头冠的百岁老人郑惠庄(原名郑淼)深情献唱。而这位被晚辈簇拥着的百岁寿星,就是长沙县唯一在世参加过抗战的黄埔军校毕业女兵,被称为活着的传奇。她安静地坐在轮椅上,一直在等着一个人的到来。
11时30分许,几名从全国各地赶来为郑惠庄老人祝寿的抗战老兵陆续到达。其中一位身穿青色上衣,手捧百合花束的银发老人格外引人关注,她是客居江苏的95岁长沙籍抗战女兵周玉云,也是郑惠庄75前的黄埔军校同期同学。周玉云上前,用力挺直已经弯曲的脊梁,并腿向轮椅上的同学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随后俯下身子在已经行动不便的郑惠庄耳边轻轻说道,“没想到还能在有生之年见到你,真好。”两人流着热泪抱在了一起。
75年前,两个风华绝代的热血女青年卸下红装,投笔从戎,加入抗战救亡运动,期间经历同场集训的友谊,经历山河破碎、流离失所的分离,天各一方。一转眼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再见,当年意气风发的少女都已是儿孙满堂的耄耋老人。
军校受训 小姐丫鬟同仇敌忾
时间倒回到75年前,抗战救亡的洪流席卷全国,在“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无数热血青年男女从军。黄埔军校从1926年在武汉成立分校到1949年,招收的女兵共有4期,毕业的女学员约800名。曾被送给别人家做丫鬟与养女的郑惠庄和生长在长沙书香门第的小姐周玉云都在1938年报考了黄埔军校,并同在江西三分校第十六期受训。
“上午军事训练课,下午则是文化课,每天晚上还要穿着草鞋、绑着沙袋夜行军。”周玉云告诉记者,由于前线急需人员,当时的军校学习课程都是压缩的,学习和训练非常紧张。他们同期的女学员约300人,都被要求剪着短发穿着粗布军装,和男学员同训。一开始,大家闺秀出身的周玉云觉得很苦,也流过眼泪。而郑惠庄记忆里的军校,每天天不亮,军号声就催着起床去操场集合操练。训练的内容包括打枪、骑马、游泳、伤员急救等,对一个柔弱女子来说,每一项都是一道难关。
周玉云和郑惠庄虽然出身不同,但是凭着湖南女子的倔劲咬牙坚持,她们成为了同期学员中的佼佼者。由于当时部队急需兵员,1939年11月,19岁的周玉云仅学习一年,就和同学们告别,被分到上饶第三战区110兵站医院鹰潭分院政训室工作。而郑惠庄则被分配到衡阳一所战地医院抢救伤员。
战地“玫瑰” 跨世纪命运交织
周玉云先后在江西贵溪、鹰潭、黎川等地的后方医院工作。“那时,我们既是政训员,也是护理员、担架员。”周玉云回忆,每次日军的飞机出来轰炸,他们就要把伤病员安置在安全的地方,或者用一大块隐蔽服将伤病员掩盖起来,甚至用自己身体掩护伤病员免受流弹伤害。而郑惠庄在战地医院里的记忆让她终身难以忘怀。从前线下来的战士很多血肉模糊,不停痛苦地呻吟。郑惠庄和同事们噙着泪水,小心翼翼地给战士们做手术,为他们唱歌,谈心,以减轻其痛苦。
残酷的战争不断改变着这两个长沙姑娘的命运。1944年,长沙、衡阳先后沦陷,周玉云在长沙的家人失散,为寻找家人,周玉云流落到广西和贵阳,当过售货员,做过小学教员。而郑惠庄所在的医院被冲散,丈夫也下落不明。她不得不辗转到南京、北京等地,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经历战争的两个女人在抗战胜利后都选择了远离战争。1947年,拒绝参加内战的周玉云解甲归田,带着儿子回到丈夫的老家江苏农村,后被安排在天湖小学教书。1948年底,郑惠庄拒绝了表弟带她去台湾的要求,携夫带子回到了家乡金井,并在村里办起了小学,免费教孩子们各科知识和本领。两个女人在各自的家园过着平静而充实的生活。
但是,那份战友情怀成为几十年的心结。郑惠庄经常从箱底拿出那本已经泛黄的黄埔同学录翻阅,努力回忆每个人的音容笑貌;而周玉云经常关注抗战老兵之家、黄埔同学会等志愿者组织收集的老兵信息,寻找当年的姐妹们。终于,志愿者将两个人的名字送到对方手中,实现了两位世纪女兵的重聚。
(线索提供人王先生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