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和平 周辉霞 实习生 蒋振 百善孝为先。继《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今年6月修订草案中新增“常回家看看”引来社会关注后,前日,由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呼吁做子女的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再次将国人注意力转向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上来。
新“24孝”观念有突破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副主任吴玉韶此前表示,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与传统的“24孝”相比,此次出炉的新“24孝”更简洁易懂,朗朗上口;不仅包括“教父母学会上网”、“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等与现代生活紧密结合的行动准则,还包括“支持单身父母再婚”、“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等观念突破和对老年人的心理关怀。
市民热议
赞成者:百善孝为先
新“24孝”让为人子女者孝敬父母更有参照性,但市民们的观点各有不同。在采访中,支持派认为,孝敬父母是每个子女都应该做的,百善孝为先,要一辈子遵从,并以此自勉。杨洪是一所小学的老师,她看了一遍新“24孝”标准后觉得,一说到“24孝”,就会想起那些感天动地孝敬父母的故事,让孝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积淀成“百善孝为先”的行为准则,而这个新的“24孝”标准罗列的种种,是为人子女者的本该做到的,而今成为一种标准,由此可见国人孝行标准的降低。
反对者:不符合国人表达习惯
“新‘24孝’看上去不难,但对我们而言,出钱出力似乎更容易,要从精神上支持和关心父母,有时难以达到父母的期望。”在文化传播公司工作的叶女士拿着“24孝”标准一项一项钩画后发现,自己很难完全达到标准的要求。
市民张振则觉得,新“24孝”标准不太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和生活情况,“我父母都是农村的,要是跟他们说‘爸妈,我爱你们’,会吓到他们。大多数老人比较传统,不能接受过于直白情感表达。”
老年人:更看重精神关怀
老年人其实更看重的是孩子的精神关怀。75岁的市民郭青林说,他不图儿女的一分钱、一寸布,只要崽女每个星期回家来吃顿饭、说说话。每到星期五,黄老就会打电话给四个儿女,询问回家的时间、喜欢吃的菜、买上时令水果,但常常儿女们不是这个出差就是那个有应酬,很难全家人聚到一起来。
专家看法
提新“24孝”
折射当今孝道缺失
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伦理学教授徐新平认为,新“24孝”对于提升全民公德意识和唤起社会敬老、爱老的风气有着良性作用。传统“24孝”对于现代社会而言,可行性不够,而新的标准有可行性,为人们在敬老、爱老的实际行动上作出了引导。
天心国学堂堂主、国学研究者崔一平认为,新“24孝”只是具体告诉人们怎么去做才算行孝,与古代的“24孝”相去甚远。古代“24孝”站在传统孝文化的核心高度,更为宏观。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孝道文化在流失,提出 新“24孝”,在一定程度折射出当今孝道的缺失。不过,崔一平说,公布新“24孝”也算是亡羊补牢,犹未为晚且尽孝也不局限于24种行为准则。
新闻链接
《二十四孝》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汇集而成。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孝》的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自《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
传统二十四孝
一、孝感动天
二、戏彩娱亲
三、鹿乳奉亲
四、百里负米
五、啮指痛心
六、芦衣顺母
七、亲尝汤药
八、拾葚异器
九、埋儿奉母
十、卖身葬父
十一、刻木事亲
十二、涌泉跃鲤
十三、怀橘遗亲
十四、扇枕温衾
十五、行佣供母
十六、闻雷泣墓
十七、哭竹生笋
十八、卧冰求鲤
十九、扼虎救父
二十、恣蚊饱血
二十一、尝粪忧心
二十二、乳姑不怠
二十三、涤亲溺器
二十四、弃官寻母
新“24孝”行动标准
1.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
2.节假日尽量与父母共度
3.为父母举办生日宴会
4.亲自给父母做饭
5.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
6.父母的零花钱不能少
7.为父母建立“关爱卡”
8.仔细聆听父母的往事
9.教父母学会上网
10.经常为父母拍照
11.对父母的爱要说出口
12.打开父母的心结
13.支持父母的业余爱好
14.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15.定期带父母做体检
16.为父母购买合适的保险
17.常跟父母做交心的沟通
18.带父母一起出席重要的活动
19.带父母参观你工作的地方
20.带父母去旅行或故地重游
21.和父母一起锻炼身体
22.适当参与父母的活动
23.陪父母拜访他们的老朋友
24.陪父母看一场老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