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政法频道

  一直都知道骗子很会忽悠老年人买保健品。今天才知道,他们还有升级版——诓老人投资买房!

    被骗者邓女士,长沙人,今年59岁,和老伴住在一起。子女们平时工作都比较忙,只有周末才能偶尔去看看他们。

  3月15日,邓女士在五一路逛街时收到一张传单,宣称是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看房旅行团。

  “只需500元,两个人就可以在威海乳山游玩四天,餐饮、住宿和来回交通费全都包含在内。”邓女士当即报了名。3月17日,邓女士与老伴跟着旅行团到了威海,游玩倒是没什么项目,第二天,邓女士就被拉去看房了。

  以“优惠价”定下一套海景房

  邓女士回忆,当时她表示自家没有人要在威海工作置业。置业人员对她说,自己不住没关系,因为“翰林名苑”楼盘毗邻旅游度假区和大学区域,“租出去会很方便”。

  而且,该房屋本来标价12800元一平方米,但置业人员将她拉到一边,私下告诉她,“这个房子我11000元(一平方米)卖给你,你不要告诉别人了。”之后,两人还签订了“保密协议”。

  邓女士称,自己当时看的是一套71平方米的海景房,总价值70多万元。置业人员还建议她,可以先将房子“反租”给他们四年,每月可获得约3000元的租金。合计下来,除掉租金,邓女士只需付50多万元的房款。

  随后,置业人员和邓女士商定,如果需要定下那套房子,需先付50000元的定金。邓女士说,自己和老伴身上当时只剩下23000元,邓女士便考虑放弃购买。一名工作人员则表示,可以先帮忙垫付27000元。

  就这样,邓女士夫妇定下了一套海景房。

  子女称房子只要4000多元/平米

  邓女士回忆,旅行团共有30多个老年人,最后成交四套房。

  交完定金之后,工作人员对她可谓是“寸步不离”,还经常有事没事往她入住的酒店房间送水果,嘘寒问暖。“后来才反应过来,他们可能是防止我们跟当地人接触。”

  邓女士的女婿谭先生介绍,3月20日,岳父和岳母回到家,得知老人出去旅游就买了套房子,谭先生等人大吃一惊,便开始在网上搜索房子真正的价格。

  谭先生说,他们联系了多家房产中介,得到的结果是,“翰林名苑”楼盘的价格是4000多元一平方米。

  “我们在房产网上查询发现,同地段的其他小区,有的房子价格只要2000元左右,就算这里服务、房子质量各方面都好点,四五千也就封顶了,绝不至于11000元。”

  谭先生告诉记者,他们认识的一个人也在“翰林名苑”买了房,对方只花了40多万元,就买了套80平方米的房子。

  了解差价后,邓女士觉得自己上当了,买下比实价贵了几十万的房子,还没法立即入住。

  3月22日上午,置业人员再次打电话催她交齐房款,并归还工作人员帮她垫付的27000元时,邓女士表示,“差价太大了,我要求退定金”。但是,遭到对方拒绝。

  开发商回应:退还定金几乎不可能

3月22日下午,记者和谭先生一起来到金鼎房产公司位于长沙的办事处。谭先生以价格虚高为由,要求开发商退还邓女士交的定金。 

    3月22日下午,记者和谭先生一起来到金鼎房产公司位于长沙的办事处。谭先生以价格虚高为由,要求开发商退还邓女士交的定金。

  办事处张姓负责人表示,由于邓女士购买的是精装修“反租房”,扣掉租金后的房价只有8580元一平方米,并且工作人员之后又给降了1000元。“这个价格绝无仅有,怎么可能贵?”

  当谭先生提出有人买了该楼盘的住房,每平方米的价格不到5000元时,该负责人称,对方购买的可能不是稀有的“反租户型”。

  之后,记者询问,“翰林名苑”楼盘一平方米11000元的价格是否经过乳山当地物价局核价?该负责人表示,“附近还有两万多的呢”。

  对于谭先生提出的退还定金的要求,该负责人最后表示,“这几乎不可能,我们这边帮邓女士垫付的定金也受了损失”。

  律师观点:房屋售价不能高于申报价格

  根据《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第九条的规定:

  对取得预售许可或者办理现房销售备案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商品房经营者要在规定时间内一次性公开全部销售房源,并严格按照申报价格明码标价对外销售。

  实际上不仅要求开发商对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实行一套一标,而且不能超过其申报价格进行销售。

  本案开发商的行为,如果有严重高于申报价销售或者没有明码标价一套一标的行为,则开发商的行为是违法的。

  购房老人如果认为开发商的行为构成价格欺诈,可以保留相关证据向当地物价部门举报,并可要求解除合同返还定金及损失。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每晚6点准点直播的《政法报道》!

这些年,老人被诈骗的新闻层出不穷

    这些年,老人被诈骗的新闻层出不穷

  行骗手段也非常多类型

  卖虚假保健品的、诓投资书画字画的

  免费旅游实际忽悠购物等等

网页截图网页截图

  受害老人基本都是听信了骗子的“高回报”、“有疗效”、“又免费又好”的谎言,且未与他人或子女沟通,导致踏进了骗子的层层圈套里。

  这些被报道的事件基本还能得到解决,受害人的利益还能挽回。但肯定也还有些诈骗集团成漏网之鱼,或者有的受害人已经受骗但无法挽回损失。

  气愤归气愤,日常生活里,还是需要子女和老人时刻保持警惕,要做好防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