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农村电影放映员34年的坚守——

  “点亮”乡村夜生活

  湖南日报记者 戴勤 蒋剑平

  通讯员 刘飞 杨蓉

  拉银幕、摆音箱、调机子、排凳子……一套电影放映前的准备工作做完,刘亮喘了一口气,坐到放映机前开始播放音乐。“看电影啰!”此时,虽然下着毛毛细雨,邻近的村民们仍然兴高采烈循着音乐声走来。这是10月17日傍晚,发生在邵阳县谷洲镇中庙村电影放映点的情景。

  这样的情景,已伴随刘亮34年。漫长的1万多个日子,他在谷洲镇广播电影站电影放映岗位上执着坚守,不离不弃,为群众放映电影2万多场次。尽管皱纹爬上了额头,岁月染白了青丝,年过五旬的刘亮仍无怨无悔地履行着最初质朴的承诺。

  “为乡亲们放电影是我最大的快乐”

  刘亮从小喜欢看电影,每次邻近乡村放电影,无论多远他都会跑去看。1982年高中毕业,正好谷洲镇电影队要增补一名放映员,他前去应聘,幸运地从几十名竞聘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专职电影放映员。

  上世纪80年代,电影是农民难得的精神食粮。电影《上甘岭》刚在农村放映时,刘亮每晚要奔波几个村,连续5个晚上放映到天亮。看着观众被影片情节感动得热泪盈眶时,他在心中默默许下承诺:一定要为乡亲们把每一场电影都放好!

  谷洲镇地域广,电影放映任务重。刘亮不论远近,风雨无阻放电影,深更半夜回家是常事。

  2008年初,发生了一场特大冰冻灾害,谷洲镇连续停电近1个月。刘亮带着发电机和放映设备,停电照样放电影,没有落下一晚。冰天雪地里,村民们守着电影看。刘亮虽然疲惫不堪,但感到很快乐。

  有一天,刘亮偶然听说,罗声村96岁的段玉老人家住偏远山区,行动不便,已有20年没看电影了,老人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再看一场电影。2008年1月6日,刘亮冒雪前往段玉家,在老人床前免费放了一场电影,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34年来,刘亮换了6辆自行车和2辆摩托车,行程累计1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多。他从没有怨言,他说:“为乡亲们放电影是我最大的快乐!”

  “只要还有一个观众,我就不会放弃”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视听设备迅速普及,家家户户有了电视机、电脑、手机等,乡村看电影的人渐渐少了。刘亮的同事们带着落寞纷纷改行,原来有6人的电影队最后只剩下刘亮一个人。

  当年和刘亮一起当放映员的刘志勇在新疆经商,曾多次劝刘亮也去新疆经商,刘亮没有去。在外做生意的亲戚也几次请刘亮夫妻过去帮忙,刘亮也谢绝了。面对外面精彩的世界,刘亮不是没有动过心,但他说:“如果我也离开的话,谁来为山村里的留守老人、孩子放电影?”

  在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刘亮白天在邮局找了一份兼职工作,晚上仍走村串寨放电影。“只要还有一个观众,我就不会放弃!”他握紧拳头说,字字铿锵。

  放电影生涯中,刘亮始终坚守一个原则:只放红色影片和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片子。

  为了吸引观众,刘亮也动了不少脑筯:“如今留守在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所以我想方设法找一些戏剧片来放。”他“挪用”家里仅存的准备用来盖房子的4万元钱,购回先进的数字放映机,取代了原来的胶片机。他还别出心裁,精心安排放映《西瓜栽培技术》等科教短片,深受农民喜爱。

  刘亮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电影放映迎来了又一个暖春。每晚放电影,观众能保持在60人左右,多的时候达到数百人。为方便放电影,2010年,他咬牙贷款3万余元,购买了一辆面包车,还挤出时间学驾车,拿到了驾驶证。

  30多年的坚守与付出,刘亮成为全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先进人物。他没有止步,继续走在为乡亲们放电影的漫漫长路上。

  ■点评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用在刘亮身上,最恰当不过。30多年过去,从激情四射的少年,到鬓角斑白的“知天命”之年,他坚持为乡亲们放电影,从不动摇。他为他人带来了幸福和快乐,他的人生也收获了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