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十几天前,国家级传统村落——杨林村古戏台旁的房屋轰然倒塌,以致古戏台摇摇欲坠。
这个可追溯到宋代的古村,在近几十年,很多原住民陆续迁走,很多古宅悄然坍塌。该村也因受损较严重,被省住建厅等4部门点名批评。
“没钱只能看着这些老建筑遭受日晒雨淋后消失。”当地人如是说。
目前,全省有91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该如何盘活以改写它们未来“被消失”的命运……
每逢大雨,53岁的彭柏云总睡不踏实。
他住在衡东县杨林镇杨林村一处百年老宅里,周边连体老宅已陆续人去楼空,眼看不少房子坍塌、泯灭。
包括杨林村在内,我省已有91个村子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村落。
几年前,省市县相关单位的人员前往该村查勘、调查,声称要将古村落保护起来,但保护的步伐还是没跑赢那些碎落在地的砖瓦。
承载美丽乡愁的传统村落到底该怎样保护、发展?三湘都市报记者实地走访、调查了衡东两处古村落。
寂静荒村
没年轻人住,老屋被杂草包围
杨林村坐落在洣水之畔,衡山火车站往东南60余里。
一条岔路穿过一大片农田,连着大马路和村落,农田里水牛悠闲地吃草,几个村民辛勤劳作。
远远望去,一线200余米长、青砖、青瓦、三字墙的传统民居映入眼帘,错落有致、肃穆古朴。
初夏午后,稀稀落落的路人经过,村庄里很寂静。
听到回荡在巷子里的脚步声,中年大叔董龙生从半掩的木门里走出来。
“董姓是村里大户,村里还留存的几栋特色大型古建筑,就是曾经的董姓祠堂:棣公祠、董华公祠。”他领着记者一路参观。
董华公祠是董氏家族的总祠堂,石灰粉饰过的门帘上方“董华公祠”几个字还清晰可见。 越过石质门框,董龙生指着一对2米来高的石柱,辨读着上面刻着的长联。祠堂门窗脱落、房梁松垮,里面几间房里长出了芦苇。
“这里曾是当年家族议事、祭祀的重要场所,几百号族人聚集,热闹非凡。”回忆起当年盛景,他满脸自豪。
早期村里住了200余户人家,如今只剩七八户。村东头两户独居的老人,一位86岁、一位70多岁,最年轻的住户都已50多岁。
一下午,除了游玩、放学路过的学生、一对恋人,村里再难见年轻人身影。
昔日繁华
溯宋追唐,含藏湘东南圩场“古密码”
村民口中,村落来历可追溯到唐朝的杨林埠,因河岸杨柳成林、青翠葱郁得名。
“可追溯的最早朝代是宋代,考古专家曾发现宋代瓷片,房屋有明朝的石质构建:墙脚石、门槛。”衡东县文物局副局长秦光政说。
现存建筑以清代中晚期、民国年间为主,属湘南地方建筑,以祠堂、商铺形式居多,前店后宅“商住一体”。店铺正面为木板檐墙,店宽三间。建筑二层为木质楼房,木梯上下,多作居房和储藏室。
杨林村一组组长董泽春带记者从村东头走到西头,述说着昔日繁华的商铺和机构:银行、财税所、诊所等。最西头的一处戏台,每到节庆日或赶集时,就有人登台演花鼓戏。
镇上卖小菜为生的彭柏云是村里少数的几户外姓人,从江西迁来,“祖上在村里开染坊,那间染坊大屋如今已变住房。”童年时全家20口人住一起,甚是热闹。如今都已消散,只剩下大堂后、天井里那堆染布用的V型石槽、洗浆的石板工具。
秦光政说,这些民居展现了独特的地方风格,一条老街包含了湘东南民间圩场、集镇所有的商贸信息,是一处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
村民眼里,村子依水而生,也因水而废。
流淌的洣水发源于井冈山,自炎陵、攸县而下到衡东,最终注入湘江。1982年、2007年两次洪水,让村庄遭受重创,村民集体大撤离。
“洣水河修起了拦河坝,暴雨泄洪不及时,洪水涨了2米多高,淹到2楼床脚。”彭柏云回忆,因木质结构,屋里物品损毁不少。
近几年,依旧有洪水进屋,尽管不深,但一下大雨,彭柏云就犯愁。
村民陆续在地势高的山上建起砖瓦房,废弃了祖屋。
被动保护
“维持现状,就是最大的保护”
十几天前,古戏台旁的房屋轰然倒塌,古戏台摇摇欲坠。戏台是村子的一处重要景观,台下的石碑记载着清代咸丰和同治年间修葺人员名单。
对此,镇长刘雄建直言,“没钱,我们动不了,没有实际性的保护。”镇上工作人员称,当地是吃饭财政,没有税收收入,靠财政拨款。
衡东县住建局局长肖侃则表示,方案没确定、资金不到位,不好轻易“乱动”。
相邻的草市镇有一条古街市,同样历史悠久,却因整修、加固,破坏了老街建筑原貌。肖侃说:“杨林村被遗弃的同时,阴差阳错地保持了原貌,这也算坏事成了好事。”
“去年相关规划出台,硬性约束村民不能乱建乱破坏。”肖侃坦承是被动式保护,维持现状就是最大的保护。
邻近的高塘乡高田村新大屋,也是一处老建筑群落。屋子外观装饰朴素简洁,以青砖、黛瓦、粉白、朱红为主色调, 比杨林村保存得要好。
肖侃说,这是典型的湘东南地区民居,二进式阶檐垛子屋,主体为砖石木结构,高两层,上盖瓦顶。垛子屋两侧外墙是三字山墙,两端有生起施鸱尾,像鸟翘起的尾巴。进门台阶用青石板拼铺,墙底用红色条形石拼砌,可抵御洪水侵袭。
住在这里的老人单百春连连感慨:老房子没保护好。这里原先住着近90户人家,现在只剩3户。除3户人家里的几间房保存较好外,其余已损毁,无法住人。
衡东县住建局2014年的修缮方案介绍,杨林村现存传统民居50栋左右,格局基本保存。但整条街残垣断壁,大量木构件腐烂,三字山墙倒毁;高田村民居建筑大量木构件腐烂,屋顶随时会坍塌;夏浦村也准备进行全面修缮。
他们提出杨林老街整体恢复性修葺,工程经费约2600余万元,全县三个村的经费约4000万元。
重生之路
90余处传统村落如何盘活
“没钱只能看着这些老建筑遭受日晒雨淋后消失。”肖侃称。
此前,省住建厅、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等四部门发布全省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检查情况通报,点名批评杨林村等3个传统村落受损较严重。并指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仍存有共性的矛盾和问题:政府、村民保护意识淡薄;村落空心化和自然灾害损毁日趋严重;缺乏可持续保护机制等。
让传统村落重新焕发生机,是否全靠国家财政支撑?
财政出资保护后,有房屋产权的村民能否住回去?刘雄健表示,他们设想除了财政补贴,考虑引进旅游开发项目,因此不会让村民再住回老宅。
对此,省住建厅村镇处处长吴立久则认为:“保护不是复古,不是把建筑弄成博物馆,不能赶走原住民,还要保留乡规民俗。”吴立久解释,外观与以往一致,里面村民可现代化改造以适宜居住需求。
对于传统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吴立久持谨慎态度。 “人一直住在房子里很重要,才能保存完整。”他说,省内几处文化景点就因商业过度开发,最终无法通过申遗。
事实上,也有当地村民表示,老宅空气好,夏天凉爽,只要经常给屋顶瓦片捡漏,就可以保持屋子的完好。
吴立久实地走访过省内不少村落,他印象最深的是张家界永定区王家坪镇石堰坪,保护完整,无一建筑被破坏。
91个村落,每处有300万元国家财政补助。吴立久表示,各地申请热情高涨。6月9日,新一轮的传统村落评选中,有168个村落申报。(三湘都市报 记者 黄定都)